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枣树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枣树的分布概况 | 第9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9页 |
·利用价值 | 第9-10页 |
·枣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形态学性状 | 第11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1页 |
·孢粉研究 | 第11页 |
·同工酶学研究 | 第11-12页 |
·枣树分子标记研究 | 第12-13页 |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罗氏/454GS-FLX 平台 | 第13-14页 |
·Illumina 的 GA/HiSeq 平台 | 第14页 |
·AB SOLiD 平台 | 第14-15页 |
·基因组核苷酸变化特征研究 | 第15-18页 |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 | 第15页 |
·微卫星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分布 | 第15页 |
·微卫星的起源与消亡 | 第15-16页 |
·微卫星的不稳定性 | 第16页 |
·微卫星的功能 | 第16页 |
·作为染色质折叠的密码 | 第16页 |
·与性别决定有关 | 第16页 |
·与结构基因表达相关 | 第16页 |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 第16页 |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16-17页 |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 第17-18页 |
·亲缘关系的比较和鉴定 | 第17页 |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 第17页 |
·遗传图谱及 QTL 分析 | 第17-18页 |
·种群研究及生物保种 | 第18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SNP 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页 |
·SNP 的发现和检测 | 第18-19页 |
·直接测序法(direct sequencing) | 第18-19页 |
·基因芯片(gene chips) | 第19页 |
·阵列杂交法(array hybridization) | 第19页 |
·同源杂交(homogenous hybridization) | 第19页 |
·限制性酶切法 | 第19页 |
·SNP 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SNP 用作遗传标记 | 第19-20页 |
·SNP 用于绘制 EST 图谱 | 第20页 |
·SNP 用于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整合 | 第20页 |
·SNP 用于 QTL 定位 | 第20页 |
·插入与缺失突变的研究(InDels) | 第20-22页 |
·插入比缺失多 | 第21页 |
·单个碱基的插入与缺失最多 | 第21页 |
·插入与缺失的碱基组成 | 第21页 |
·插入与缺失在进化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枣树基因组测序 | 第22-26页 |
·前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3页 |
·基因组 DNA 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23页 |
·枣树基因组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23-24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DNA 质量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测序及拼接结果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枣树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 第26-33页 |
·前言 | 第26页 |
·枣树基因组微卫星的查找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微卫星序列查找结果 | 第26-27页 |
·枣基因组微卫星丰度分析 | 第27-28页 |
·枣基因组微卫星优势重复单元碱基组成 | 第28页 |
·枣基因组微卫星长度分布及变异分析 | 第28-30页 |
·枣基因组微卫星侧翼序列分析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3页 |
·枣优势重复碱基类型分析 | 第30页 |
·枣优势重复单元碱基组成分析 | 第30-31页 |
·枣不同长度重复单元微卫星长度变异情况分析 | 第31页 |
·枣基因组微卫星侧翼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枣树 SNP 多态性及 InDel(插入和缺失)序列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前言 | 第33页 |
·枣树基因组 SNP 和 InDel(插入和缺失)的查找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SNP 查找后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枣树 SNP 及 InDel 的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枣树 SNP 多态性及 InDel(插入和缺失)序列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主要研究成果及展望 | 第36-3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36页 |
·展望 | 第36-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