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代森联的环境行为特性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 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简介第11-12页
 2. 代森联及其代谢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代森联农药简介第12-15页
     ·代森联的理化性质第13页
     ·环境样品中代森类农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13-15页
   ·代谢产物-乙撑硫脲(ETU)简介第15-16页
     ·乙撑硫脲的理化性质第15页
     ·国内外ETU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15-16页
 3. 代森类农药环境残留及环境行为特性研究进展第16-18页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18-20页
 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环境介质中代森联的检测方法研究第21-33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材料与试剂第21页
   ·仪器第21页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1页
   ·供试土壤第21-22页
   ·供试沉积物第22页
 2. 试验方法第22-25页
   ·土壤中代森联和ETU的提取方法第22-23页
     ·代森联的提取分析第22-23页
     ·ETU的提取分析第23页
   ·水样中代森联和ETU的提取方法第23页
     ·代森联的提取分析第23页
   ·水-沉积物系统中代森联的提取方法第23-24页
     ·代森联的提取分析第23-24页
     ·沉积物中ETU的提取方法第24页
   ·代森联的仪器测试条件第24页
   ·ETU的仪器测试条件第24-25页
 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代森联测试的标准曲线第25-26页
   ·ETU测试的标准曲线第26-27页
   ·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第27-32页
     ·土壤中添加回收试验第27-29页
     ·水-沉积物体系中添加回收试验第29-31页
     ·方法的灵敏度第31页
     ·方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第31-32页
 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代森联在环境中的降解特性研究第33-63页
 1. 土壤降解试验第33-40页
   ·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材料与试剂第33页
     ·仪器第33-34页
   ·试验方法第34-35页
     ·试验储备液的配制第34页
     ·受试土壤的预培养第34页
     ·土壤降解正式试验第34-35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代森联在好气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第35-37页
     ·代森联在积水厌气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2. 代森联的水解特性研究第40-45页
   ·材料与仪器第40-41页
     ·材料与试剂第40页
     ·仪器第40-41页
     ·缓冲溶液的配制第41页
   ·试验方法第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pH值对代森联水解的影响第43-44页
     ·温度对代森联水解的影响第44页
     ·ETU的产生与消解情况第44-45页
   ·小结第45页
 3. 代森联光解特性研究第45-52页
   ·材料与仪器第46-47页
     ·材料与试剂第46页
     ·仪器第46页
     ·供试土壤第46-47页
   ·试验方法第47页
     ·水中光解第47页
     ·土壤表面光解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2页
     ·水中光解特性试验结果第47-51页
     ·土壤表面光解特性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1-52页
   ·小结第52页
 4. 代森联在水-沉积物体系中的降解特性研究第52-63页
   ·材料与仪器第52-53页
     ·试剂与材料第52页
     ·仪器第52-53页
     ·供试沉积物特性第53页
   ·试验方法第53-54页
     ·水-沉积物系统预培养第53-54页
     ·正式试验第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62页
     ·好氧条件下代森联的降解动力学第54-58页
     ·厌氧条件下水-沉积物体系中代森联的降解第58-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代森联的土壤吸附和移动特性研究第63-71页
 1. 代森联的吸附特性研究第63-67页
   ·材料与仪器第64-65页
     ·材料与试剂第64页
     ·仪器第64页
     ·试验储备溶液的制备第64-65页
   ·试验方法第65页
     ·试验溶液的配制第65页
     ·仪器测试条件第65页
   ·试验结果第65-67页
 2. 代森联的土壤淋溶特性研究第67-71页
   ·材料与仪器第68页
     ·材料与试剂第68页
     ·仪器第68页
     ·供试土壤第68页
   ·试验方法第68-69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1-74页
 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2 建议与展望第72-74页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72-73页
   ·今后同类研究建议与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作者简介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力发电厂烟气中PM2.5测试方法研究
下一篇:利用指纹技术识别流域泥沙与颗粒态磷来源--以九乡河上游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