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等强度理论及其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梁等强度设计概述 | 第15-25页 |
·等强度设计方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等强度设计方法 | 第15页 |
·钢筋混凝土梁的等强度设计 | 第15-16页 |
·梁正截面受力的几个阶段 | 第16-18页 |
·梁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18-24页 |
·基本假定 | 第18页 |
·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 第18-20页 |
·T形截面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 第20-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等截面钢筋混凝土等强度梁 | 第25-40页 |
·等截面钢筋混凝土等强度梁设计方法 | 第25-28页 |
·矩形截面梁等截面等强度设计 | 第25-26页 |
·T形截面梁等截面等强度设计 | 第26-28页 |
·设计实例 | 第28-39页 |
·铁路跨径5m板式简支梁桥 | 第29-33页 |
·铁路跨径16m肋式简支梁桥 | 第33-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等配筋面积等强度梁 | 第40-64页 |
·矩形截面梁等配筋等强度设计 | 第40-41页 |
·T形截面梁等配筋等强度梁设计 | 第41-42页 |
·第一类T形截面 | 第41页 |
·第二类T形截面 | 第41-42页 |
·两类T形截面梁的判断 | 第42页 |
·等配筋等强度设计流程 | 第42-45页 |
·自重荷载的修正计算 | 第43页 |
·梁高的拟合 | 第43页 |
·设计流程 | 第43-45页 |
·设计实例 | 第45-53页 |
·铁路跨径5m板式简支梁桥 | 第45-49页 |
·铁路跨径16m肋式简支梁桥 | 第49-53页 |
·经济配筋面积 | 第53-63页 |
·矩形截面梁 | 第53-54页 |
·T形截面梁 | 第54页 |
·设计实例 | 第54-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等相对受压区高度等强度梁 | 第64-86页 |
·矩形截面梁等相对受压区高度等强度设计 | 第64-65页 |
·T形截面梁等相对受压区高度等强度设计 | 第65-67页 |
·第一类T形截面 | 第65-66页 |
·第二类T形截面 | 第66-67页 |
·两类T形截面的判断 | 第67页 |
·设计流程 | 第67-69页 |
·设计实例 | 第69-75页 |
·铁路跨径5m板式简支梁桥 | 第69-72页 |
·铁路跨径16m肋式简支梁桥 | 第72-75页 |
·经济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取值 | 第75-85页 |
·矩形梁的经济相对受压区高度 | 第76-77页 |
·T形梁的经济相对受压区高度 | 第77页 |
·设计实例 | 第77-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角度修正的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梁等强度设计 | 第86-99页 |
·变截面梁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86-88页 |
·矩形变截面梁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86-87页 |
·T形变截面梁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87-88页 |
·变截面梁等强度设计方法 | 第88-89页 |
·矩形变截面梁等配筋面积等强度设计 | 第88页 |
·T形截面梁梁高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变截面梁等强度设计流程 | 第89-92页 |
·考虑斜率影响的等配筋面积等强度设计的迭代公式 | 第90页 |
·考虑斜率影响的等配筋面积等强度设计流程 | 第90-92页 |
·设计实例 | 第92-98页 |
·铁路跨径5m板式简支梁桥 | 第92-95页 |
·铁路跨径16m肋式简支梁桥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钢筋混凝土等强度梁设计方法对比 | 第99-105页 |
·设计效果比较 | 第99-103页 |
·梁高 | 第99-100页 |
·应力分布 | 第100-103页 |
·经济性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5-108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设计效果 | 第105-106页 |
·适用性 | 第106页 |
·经济性 | 第106-10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