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符号说明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橡胶及轮胎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第11-13页 |
| ·橡胶混炼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3-16页 |
| ·密炼机转子的发展及最新技术 | 第16-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2 串联式密炼机混炼过程及机理分析 | 第24-37页 |
| ·串联式密炼机混炼过程的分析 | 第24-27页 |
| ·串联式密炼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 第24-26页 |
| ·新型转子混炼机理及混炼过程的分析 | 第26-27页 |
| ·橡胶在串联式密炼机中的分散理论 | 第27-30页 |
| ·橡胶熔体相的初始破裂 | 第27页 |
| ·机械混炼橡胶共混的研究 | 第27-28页 |
| ·橡胶混炼中粒子团聚体的破裂 | 第28-30页 |
| ·转子构型对于混炼的影响 | 第30-32页 |
| ·转子构型对于混炼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新型转子串联式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物理模型 | 第32-34页 |
| ·串联式密炼机与传统炼胶设备混炼过程的相似性分析 | 第32-33页 |
| ·串联式密炼机炼胶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新型转子串联式密炼机混炼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胶料在转子棱峰与密炼室间及胶料在两转子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 ·新型转子在串联式密炼机混炼过程中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 3 转子的研制 | 第37-42页 |
| ·转子的设计准则 | 第37页 |
| ·新型转子的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 ·新型转子的主要几何参数 | 第38-39页 |
| ·新型转子的结构设计 | 第39-42页 |
| 4.转子的流场分析 | 第42-49页 |
| ·分析软件的介绍和选择 | 第42-43页 |
| ·新型转子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 ·模型假设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45-48页 |
| ·混合指数分布 | 第45-46页 |
| ·剪切速率 | 第46页 |
| ·速度场 | 第46-47页 |
| ·粘度场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实验研究 | 第49-60页 |
| ·实验目的 | 第49-50页 |
| ·串联式密炼机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 ·串联式混炼与其它炼胶方式的对比 | 第50页 |
| ·串联式混炼白炭黑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 ·实验设备 | 第50-52页 |
| ·串联式密炼机 | 第50-51页 |
| ·串联式密炼机实验步骤 | 第51页 |
| ·其他实验设备 | 第51-52页 |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52-59页 |
| ·实验配方与实验条件 | 第52-59页 |
| ·补充实验步骤 | 第59页 |
| ·新型转子工况下实验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60-85页 |
| ·啮合转子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73页 |
| ·半钢子午胎(绿色轮胎)胎面胶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冠胶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 ·共流转子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3-84页 |
| ·半钢子午胎(绿色轮胎)胎面胶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冠胶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