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 ·纺织服装工业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 第8-9页 |
| ·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动态和低碳政策 | 第9-11页 |
| ·我国服装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2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26页 |
| ·碳足迹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 ·碳足迹概念 | 第16-17页 |
| ·碳足迹分类 | 第17-18页 |
| ·碳足迹评估的相关标准规范 | 第18-19页 |
| ·碳足迹评估方法 | 第19-21页 |
|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 法) | 第19页 |
| ·投入产出法 | 第19页 |
| ·IPCC 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 ·“碳足迹”计算器 | 第20-21页 |
| ·纺织服装产业的低碳标准与碳标签 | 第21-25页 |
| ·纺织服装产业的低碳标准 | 第21-23页 |
| ·碳标签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及环境影响分析 | 第26-40页 |
| ·文胸产品介绍 | 第26-28页 |
| ·文胸产品的一般构成 | 第26-27页 |
| ·文胸产品的分类 | 第27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的特点 | 第27-28页 |
| ·内衣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模杯型文胸产品的生产流程分析 | 第28-31页 |
| ·内衣企业的生产特点 | 第28页 |
| ·模杯型文胸的生产业务流程 | 第28-29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工艺流程分析 | 第29-31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中的主要工艺环节分析 | 第31-34页 |
| ·粘合环节 | 第31-32页 |
| ·模压环节 | 第32-33页 |
| ·缝制环节 | 第33-34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特点与污染特点分析 | 第34-38页 |
| ·物料消耗特点分析 | 第35-36页 |
| ·能源消耗特点分析 | 第36页 |
| ·污染特点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及评价指标研究 | 第40-50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概念 | 第40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调查方法 | 第40-41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分析 | 第41-45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源 | 第41-42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特点 | 第42-43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中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5-48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45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价指标建立的依据 | 第45-46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5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50-56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50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评估模型 | 第50-52页 |
| ·功能单位确定 | 第51页 |
| ·评估模型的目标 | 第51页 |
| ·评估模型的核算边界 | 第51-52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 ·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 ·模型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模型的应用 | 第56-64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评估系统 | 第56-59页 |
| ·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6-57页 |
| ·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系统的结构框架 | 第57页 |
| ·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57-59页 |
| ·模杯型文胸产品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59-61页 |
| ·产品基本数据收集 | 第59-61页 |
|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 ·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评估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部分 | 第64页 |
| ·展望部分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