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高温高压法合成人造金刚石 | 第15-17页 |
·合成人造金刚石的其它方法 | 第17页 |
·金刚石合成机理的研究 | 第17-22页 |
·石墨合成金刚石的相变 | 第17-18页 |
·金刚石合成机理 | 第18-22页 |
·含硼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22-28页 |
·金刚石的分类 | 第22-23页 |
·含硼金刚石的结构 | 第23-25页 |
·含硼金刚石的性能 | 第25-28页 |
·含硼金刚石的合成方法 | 第28页 |
·人造金刚石触媒材料的研究 | 第28-30页 |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2-45页 |
·铁基含硼触媒制备 | 第32页 |
·金刚石高温高压合成试验 | 第32-35页 |
·合成块组装 | 第32-33页 |
·高温高压合成试验 | 第33-34页 |
·金刚石的提纯 | 第34-35页 |
·含硼金刚石与金属薄膜的形貌观察 | 第35-36页 |
·金刚石的形貌观察 | 第35页 |
·金刚石的SEM观察 | 第35页 |
·金刚石的AFM分析 | 第35页 |
·金属薄膜的FESEM观察 | 第35-36页 |
·含硼金刚石的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含硼金刚石的XRD分析 | 第36页 |
·含硼金刚石的Micro-Raman分析 | 第36页 |
·含硼金刚石的IR分析 | 第36-37页 |
·含硼金刚石与包覆膜的TEM分析 | 第37页 |
·金刚石的EPMA分析 | 第37页 |
·金刚石的性能检测 | 第37-45页 |
·金刚石的静压强度测试 | 第37页 |
·金刚石的热冲击韧性测量仪 | 第37-40页 |
·金刚石的抗氧化性测试 | 第40页 |
·金刚石的电阻-温度测量 | 第40-45页 |
第3章 含硼金刚石的形态与表面形貌 | 第45-63页 |
·引言 | 第45页 |
·金刚石形态观察 | 第45-48页 |
·合成块上金刚石的形核密度比较 | 第45-47页 |
·颜色 | 第47-48页 |
·金刚石的粒度与晶型 | 第48-51页 |
·粒度筛选 | 第48-49页 |
·晶型分选 | 第49-50页 |
·晶型差异性分析 | 第50-51页 |
·Diashape系统测试金刚石晶体形貌 | 第51-54页 |
·Diashape系统的测量指标 | 第51-52页 |
·Diashape系统的统计原理 | 第52-53页 |
·Diashape系统的测试结果 | 第53-54页 |
·金刚石表面形貌观察 | 第54-62页 |
·含硼金刚石单晶的SEM观察 | 第54-57页 |
·含硼金刚石单晶的AFM观察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含硼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63-79页 |
·引言 | 第63页 |
·含硼金刚石的XRD分析 | 第63-65页 |
·含硼金刚石的EPMA分析 | 第65-66页 |
·含硼金刚石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66-70页 |
·含硼金刚石的IR分析 | 第70-73页 |
·含硼金刚石的TEM分析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含硼金刚石与普通金刚石的性能比较 | 第79-94页 |
·引言 | 第79页 |
·含硼金刚石的强度 | 第79-84页 |
·金刚石的抗压强度 | 第80-82页 |
·金刚石的冲击韧性测量 | 第82-84页 |
·含硼金刚石的抗氧化性 | 第84-88页 |
·金刚石的差热分析 | 第84-87页 |
·金刚石受热后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87-88页 |
·含硼金刚石的电阻—温度测试 | 第88-92页 |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88-89页 |
·含硼金刚石的电阻—温度特性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含硼金刚石单晶表面金属包覆膜的研究 | 第94-111页 |
·引言 | 第94页 |
·金刚石单晶表面金属包覆膜的研究 | 第94-103页 |
·金属包膜的成分与结构研究 | 第95-100页 |
·金属包覆膜的微观形貌 | 第100-102页 |
·金属包膜的作用分析 | 第102-103页 |
·金刚石的形核与长大 | 第103-109页 |
·金刚石形核的热力学分析 | 第103-106页 |
·金刚石的界面生长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7章 EET和TFDC理论在金刚石合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129页 |
·引言 | 第111页 |
·EET理论与TFDC理论简介 | 第111-116页 |
·EET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11-112页 |
·计算方法——键距差(BLD)法 | 第112-115页 |
·程氏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115页 |
·余氏理论和程氏理论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Fe_3C(Fe_3(C,B))/金刚石界面的电子结构计算 | 第116-127页 |
·Fe_3C和Fe_3(C,B)的价电子结构计算 | 第116-123页 |
·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 | 第123-124页 |
·界面电子密度计算 | 第124-127页 |
·结果讨论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第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47-1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