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洲头咀隧道工程沉管段变截面管节基础处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沉管隧道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广州市洲头咀隧道沉管基础基本情况 | 第17-25页 |
| ·地理位置及范围 | 第17-18页 |
| ·工程概况 | 第18-22页 |
| ·工程规模及工程内容 | 第18-19页 |
| ·沉管基础概述 | 第19-22页 |
|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5页 |
| ·工程地质勘察 | 第22-24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沉管隧道变截面基础处理试验 | 第25-42页 |
| ·模型设计 | 第25-37页 |
| ·模型建造依据 | 第25-26页 |
| ·灌砂模型系统 | 第26-29页 |
| ·灌砂设备系统 | 第29-31页 |
| ·灌砂测试系统 | 第31-34页 |
| ·灌砂试验材料 | 第34-36页 |
| ·砂、水量标定及砂水比的确定 | 第36-37页 |
| ·灌砂试验 | 第37-42页 |
| ·灌砂试验参数设置 | 第38页 |
| ·试验准备阶段 | 第38页 |
| ·灌砂试验操作 | 第38-39页 |
| ·试验观测 | 第39-40页 |
| ·灌砂效果检测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灌砂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92页 |
| ·砂水比对单孔条件下试验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42-56页 |
| ·试验目的 | 第42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2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56页 |
| ·模型板底间隙高度对单孔条件下试验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56-61页 |
| ·试验目的 | 第56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6-57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1页 |
| ·已有砂盘对临近孔试验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61-72页 |
| ·试验目的 | 第61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1-63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72页 |
| ·板底光滑度对单孔条件下试验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72-79页 |
| ·试验目的 | 第72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2-73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9页 |
| ·冲积坑效果图及其几何参数分析 | 第79-80页 |
| ·试验砂盘效果图及砂盘最大半径分析 | 第80-85页 |
| ·试验效果照片 | 第81-8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 ·砂盘孔隙比分析 | 第85-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砂流管路水压力、模型板底水压力分布 | 第90页 |
| ·砂盘的扩散速度 | 第90-91页 |
| ·砂盘的扩散半径及充满度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试验成果在该项目的验证及指导 | 第92-104页 |
| ·模型板底间隙高度对基槽处理的指导 | 第92页 |
| ·沉管底部的光滑度对基础处理的指导 | 第92页 |
| ·试验砂盘的扩散半径对灌砂孔布置的指导 | 第92-95页 |
| ·试验灌砂理论方量与现场实际方量的比较 | 第95-97页 |
| ·灌砂施工前的清淤 | 第95页 |
| ·灌砂施工顺序 | 第95-96页 |
| ·理论灌沙方量的计算 | 第96-97页 |
| ·实际灌砂方量与理论灌砂方量的差异 | 第97页 |
| ·砂水比对灌砂试运行的指导 | 第97-98页 |
| ·试验成果作为检测手段在施工现场的验证及应用 | 第98-99页 |
| ·灌砂量 | 第98页 |
| ·灌砂压力和沙泵电流 | 第98页 |
| ·潜水探摸 | 第98-99页 |
| ·管内测量 | 第99页 |
| ·千斤顶的观测 | 第99页 |
| ·防止管节被抬高 | 第99-100页 |
| ·防止灌砂孔连续堵塞 | 第100-101页 |
| ·先天性堵塞 | 第100页 |
| ·砂盘扩展半径超过设计半径引起堵塞 | 第100页 |
| ·灌砂顺序选择不当引起堵塞 | 第100-101页 |
| ·施工布置不当、灌砂管过长、弯头多引起堵塞 | 第101页 |
| ·灌砂监测情况 | 第101-103页 |
| ·灌砂基础处理的效果 | 第103-10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6页 |
| ·较大的砂水比有利于砂盘半径的发展 | 第104页 |
| ·既有砂盘有利于临近孔砂盘密实度的形成 | 第104页 |
| ·板底的光滑度有利于砂盘的快速形成 | 第104-105页 |
| ·板底间隙高度将影响砂盘的发展 | 第105页 |
| ·监测管路的水压力并不能及时发现沉管是否被抬升 | 第105页 |
| ·变截面对砂盘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105页 |
| ·管段的跳动是单孔砂盘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