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 ·蓝藻水华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4-15页 |
| ·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 第15-21页 |
| ·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 ·蓝藻水华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蓝藻水华(有害藻华)监测和预警预测技术 | 第21-31页 |
| ·有害藻华运动预测预警 | 第21-24页 |
| ·指标影响因子临界值预警 | 第24-25页 |
| ·数据驱动模型 | 第25-27页 |
| ·生态数学模型 | 第27-29页 |
| ·预警新思路 | 第29-31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 ·课题背景与来源 | 第31-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2-3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光照与氮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35-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9页 |
| ·藻种 | 第35-36页 |
| ·饥饿培养 | 第36页 |
| ·接种 | 第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 ·最大及最小细胞N、P含量(Q_(max),Q_0)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39-45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叶绿素a的含量影响 | 第40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细胞N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细胞P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光照与氮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光照与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45-53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P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N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光照和P对铜绿微囊藻细胞体积的交互作用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Fe、Cu、Mn、Zn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54-7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 ·藻种 | 第55-56页 |
|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 ·接种 | 第56-57页 |
| ·测试方法 | 第57-58页 |
| ·Fe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58-63页 |
| ·Fe对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 ·Fe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59-60页 |
| ·Fe对细胞碳水化合物、N和P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Fe对细胞体积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62-63页 |
| ·Cu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63-69页 |
| ·Cu对生长的影响 | 第63-64页 |
| ·Cu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64-65页 |
| ·Cu对细胞碳水化合物、N和P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 ·Cu对细胞体积的影响 | 第66-67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67-69页 |
| ·Mn和Zn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细胞自身特征的影响 | 第69-77页 |
| ·Mn和Zn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69-71页 |
| ·Mn和Zn对细胞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71-73页 |
| ·Mn和Zn对细胞碳水化合物、N和P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 ·Mn和Zn对细胞体积的影响 | 第74-7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四章 蓝藻生长过程中关键自身特征的研究 | 第78-87页 |
|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 ·藻种 | 第78-79页 |
| ·接种 | 第79页 |
| ·培养条件 | 第79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79页 |
| ·分批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特性 | 第79-81页 |
| ·铜绿微囊藻的分裂率变化特征 | 第81-82页 |
|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 | 第82-85页 |
| ·铜绿微囊藻增殖过程中的数量及形态特征探讨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与细胞自身特征关系研究 | 第87-10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 ·藻种 | 第88页 |
| ·试验设计 | 第88-89页 |
| ·磷饥饿培养 | 第89页 |
| ·接种 | 第89页 |
| ·测试和分析方法 | 第89页 |
| ·比生长速率与细胞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 | 第89-91页 |
| ·比生长速率与细胞P含量的关系 | 第91-92页 |
| ·比生长速率与细胞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 第92-94页 |
| ·比生长速率与细胞大小(体积)的关系 | 第94-96页 |
| ·基于细胞P、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细胞体积的生长速率预测耦合模型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六章 蓝藻水华发生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 | 第100-11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1-102页 |
| ·营养调控 | 第102-103页 |
|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 ·物种多样性 | 第104页 |
| ·统计方法 | 第104-105页 |
| ·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 | 第105-108页 |
| ·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演替的关系 | 第108-112页 |
| ·浮游植物演替与色素变化 | 第112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5-120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5-116页 |
| ·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 ·展望及建议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35-138页 |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