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三、 茶叶价格机制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一) 价格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页 |
(二) 国外对茶叶价格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对茶叶价格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福建地区茶产业概况 | 第15-27页 |
一、 福建地区茶叶市场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二、 福建地区茶叶分布及产量情况 | 第16-21页 |
(一) 品种种类齐全,资源丰富 | 第16-17页 |
(二) 福建乌龙茶主要品种 | 第17-19页 |
(三) 福建主要乌龙茶产量 | 第19-21页 |
三、 福建地区茶产业链现状 | 第21-27页 |
(一) 福建地区主要乌龙茶茶企 | 第21-23页 |
(二) 乌龙茶主要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 | 第23-24页 |
(三) 福建乌龙茶品牌情况 | 第24-25页 |
(四) 福建地区乌龙茶叶贸易的市场配套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福建地区乌龙茶的价格机制 | 第27-47页 |
一、 乌龙茶各产业链价格现状 | 第27-29页 |
(一) 茶叶价格繁多 | 第27页 |
(二) 茶叶过度包装 | 第27-28页 |
(三) 茶叶市场“熟人经济” | 第28页 |
(四) 山寨茶叶难以辨识 | 第28-29页 |
二、 影响茶叶市场价格的因素 | 第29-31页 |
(一) 需求拉动 | 第29页 |
(二) 成本增加 | 第29-30页 |
(三) 商业炒作 | 第30-31页 |
(四) 天气因素 | 第31页 |
三、 福建地区乌龙茶价格历史与现状 | 第31-42页 |
(一) 近十几年乌龙茶的产量、价格变化 | 第31-33页 |
(二) 近十年安溪铁观音毛茶的整体价格变化情况 | 第33-34页 |
(三) 安溪茶叶价格指数的稳定作用 | 第34-36页 |
(四) 福建部分大型乌龙茶茶企的经营模式与价格体制 | 第36-41页 |
1、天福茗茶的连锁店模式与价格体制 | 第37-39页 |
2、安溪铁观音集团的经营模式与价格体制 | 第39-41页 |
(五) 网络营销茶企的定价模式 | 第41-42页 |
四、 福建乌龙茶整个行业的定价模式 | 第42-47页 |
(一) 乌龙茶交易的定价理论 | 第42-43页 |
(二) 福建乌龙茶价格形成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三) 福建乌龙茶价格形成流程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福建乌龙茶的价格机制实证研究 | 第47-56页 |
一、 价格对乌龙茶品牌忠诚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一) 研究方案假设 | 第47页 |
(二) 问卷设计与收集、处理 | 第47-48页 |
(三) 分析与结果 | 第48-49页 |
(四) 小结 | 第49-50页 |
二、 终端零售定价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 第50-56页 |
(一) 企业目标函数假定 | 第50-51页 |
(二) 企业的动态定价模式 | 第51-55页 |
(三)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完善价格机制改革的影响与建议 | 第56-68页 |
一、 完善价格机制改革对茶叶市场的影响 | 第56-59页 |
(一) 对茶叶市场投机观念的引导 | 第56页 |
(二) 对茶叶高端品牌建立的推动 | 第56-57页 |
(三) 扩大对消费者的保护并推广 | 第57-58页 |
(四) 促进茶企的电子商务营销 | 第58-59页 |
二、 完善价格机制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 第59-68页 |
(一) 价格机制改革的紧迫性 | 第59-61页 |
(二) 完善价格机制改革的市场措施 | 第61-66页 |
(三) 政策扶持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件 1 | 第71-76页 |
附件 2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