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民生观及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2页
第一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思想渊源第12-18页
 一、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概述第12-14页
  (一) 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无产阶级革命第12-13页
  (二) 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第13页
  (三) 民生问题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第13-14页
 二、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概述第14-15页
  (一) 民生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第14-15页
  (二) 民生的核心是“安民”“富民”第15页
 三、孙中山的民生观概述第15-18页
  (一)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第16页
  (二) 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途径第16-18页
第二章 毛泽东的民生观形成过程第18-23页
 一、毛泽东民生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8-20页
  (一) 时代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18页
  (二) 现实依据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18-20页
 二、毛泽东民生观形成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一) 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第20页
  (二) 土地革命时期逐步形成第20-21页
  (三) 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成熟第21页
  (四)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深入发展第21-23页
第三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主要内容第23-31页
 一、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第23-25页
  (一) 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力量第23-24页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依据第24页
  (三) 统筹兼顾是改善民生的最高要求第24-25页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第25-28页
  (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保证第25-26页
  (二) 发展生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第26-27页
  (三) 保障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第27页
  (四) 重视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第27-28页
 三、毛泽东民生观的主要特征第28-31页
  (一) 人民性第28-29页
  (二) 现实性第29-30页
  (三) 系统性第30-31页
第四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当代价值第31-39页
 一、毛泽东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深化和拓展第31-32页
  (一) 发展了马克思“历史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第31页
  (二) 发展了马克思全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第31-32页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第32-34页
  (一) 邓小平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思想第32-33页
  (二) 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深刻内涵第33页
  (三) 胡锦涛创建了“科学发展观”第33-34页
 三、有利于指导党的建设第34-35页
  (一) 改善民生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第34页
  (二) 改善民生的关键是我党的正确领导第34-35页
 四、有利于指导我国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第35-39页
  (一) 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内容第35-36页
  (二) 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第36-37页
  (三) 必须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第37-38页
  (四) 必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锦涛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