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32页 |
| 1 “风药”活血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12-21页 |
| ·春秋战国秦汉文献记载 | 第12-14页 |
| ·魏晋唐时期 | 第14-16页 |
| ·本草文献记载 | 第14页 |
| ·方剂与临床记载 | 第14-16页 |
| ·宋金元时期 | 第16-18页 |
| ·本草文献记载 | 第16-17页 |
| ·方剂与临床记载 | 第17-18页 |
| ·明清时期 | 第18-21页 |
| ·本草文献记载 | 第18-20页 |
| ·方剂与临床记载 | 第20-21页 |
| 2 “风药”活血的现代研究 | 第21-32页 |
| ·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 ·“风药”活血作用的文献记载 | 第21-22页 |
| ·“风药”活血的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 ·现代实验研究 | 第24-27页 |
| ·“风药”、“风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组方的实验研究 | 第24-26页 |
| ·单味“风药”的实验研究 | 第26-27页 |
| ·临床应用 | 第27-32页 |
| ·心脑血管病 | 第27-28页 |
| ·妇科疾病 | 第28-29页 |
| ·皮肤病 | 第29页 |
| ·肾病 | 第29-30页 |
| ·眼科疾病 | 第30-31页 |
| ·肝胆疾病 | 第31-3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5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 ·实验药物 | 第32页 |
|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33页 |
| ·实验药物制备 | 第33页 |
| ·实验造模 | 第33-34页 |
| ·实验动物给药 | 第34页 |
| ·标本采集及制作 | 第34页 |
| ·大鼠血清标本采集 | 第34页 |
| ·大鼠肝脏病理标本采集 | 第34页 |
| ·电镜标本采集及制作 | 第34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4-36页 |
|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 第34页 |
| ·肝、胃、肠肉眼观察 | 第34-35页 |
| ·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观察 | 第35页 |
| ·大鼠肝脏细胞电镜下观察 | 第35页 |
| ·大鼠血清中各项纤维化指标的测定 | 第35-3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6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6-50页 |
| ·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36-40页 |
| ·造模8周后总体观察结果 | 第36-37页 |
| ·造模8周后肝脏、脾脏、胃、肠肉眼观察结果 | 第37页 |
| ·造模8周后肝脏组织光镜观察 | 第37-39页 |
| ·造模8周后后电镜下肝细胞观察 | 第39-40页 |
| ·实验12周结束后各项指标观察 | 第40-50页 |
| ·实验12周后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第40-41页 |
| ·实验12周后肝、脾、肾三脏肉眼观察结果 | 第41-42页 |
| ·实验12周后大鼠肝脏病理改变光镜观察结果 | 第42-44页 |
| ·实验12周后大鼠肝脏细胞改变电镜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 ·实验12周后大鼠血清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45-50页 |
| ·大鼠血清Ⅲ型前胶原(HPC-Ⅲ)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 ·血清透明质酸(HA)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 ·大鼠血清Ⅳ型胶原(Col Ⅳ-C)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 ·大鼠血清纤维粘连蛋白(FN)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5页 |
| ·血瘀证的形成和治疗 | 第50-52页 |
|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第50-51页 |
| ·外邪侵袭 | 第50页 |
| ·内伤饮食、情志 | 第50-51页 |
| ·正气虚弱 | 第51页 |
| ·外伤 | 第51页 |
| ·血瘀证的治则治法 | 第51-52页 |
| ·基本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 第51-52页 |
| ·常用活血化瘀法 | 第52页 |
| ·“风药”的特性以及活血机制 | 第52-55页 |
| ·“风药”的特性 | 第52-53页 |
| ·“风药”活血的机制 | 第53-55页 |
| ·发散祛邪 | 第54页 |
| ·开郁畅气 | 第54页 |
| ·辛温通阳 | 第54页 |
| ·燥湿化痰 | 第54页 |
| ·通络开窍 | 第54-55页 |
| ·活血化瘀 | 第55页 |
| ·升阳助补 | 第55页 |
| ·“风药”活血的特点 | 第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6 本课题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关于造模过程中CCl_4的用量与用法 | 第56页 |
| ·关于“风药”的选用 | 第56页 |
| ·关于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 | 第56-58页 |
| ·药物剂量 | 第56页 |
| ·延长用药时间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综述 | 第63-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