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蔓菁多糖的制备、组分分析及抗急性低压缺氧损伤作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藏药蔓菁多糖的制备研究 | 第14-29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14-15页 |
2 药材前处理 | 第15页 |
3 考察指标的测定 | 第15-19页 |
·粗多糖得率 | 第15页 |
·总多糖含量 | 第15-16页 |
·DPPH清除率(IC_(50)) | 第16-18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第18-19页 |
·脱色率的计算 | 第19页 |
4 提取方法优化 | 第19-24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19-21页 |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21页 |
·各指标测定结果 | 第21-24页 |
5 sevag法脱蛋白 | 第24-25页 |
6 脱色方法优化 | 第25-27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5-26页 |
·脱色方法的优化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7页 |
7 蔓菁总多糖的制备及验证实验 | 第27-28页 |
8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蔓菁多糖中各单糖的组成分析 | 第29-4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9-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42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衍生化步骤 | 第31-32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2-36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6-37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37-41页 |
·蔓菁多糖样品中单糖组成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蔓菁多糖的抗缺氧作用研究 | 第43-50页 |
1 蔓菁多糖对常压小鼠缺氧耐受力影响 | 第43-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页 |
2 蔓菁多糖对小鼠急性低压缺氧耐受能力影响 | 第45-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藏药蔓菁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 第50-64页 |
1 样品来源 | 第50页 |
2 仪器与试药 | 第50-51页 |
3 蔓菁性状鉴别及药材的显微鉴别 | 第51-52页 |
·蔓菁性状鉴别 | 第51页 |
·蔓菁药材的显微鉴别 | 第51-52页 |
4 蔓菁药材的检查项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52-55页 |
·检查项 | 第52-54页 |
·浸出物 | 第54-55页 |
5 蔓菁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55-62页 |
·蔓菁多糖的提取 | 第55-56页 |
·5%苯酚溶液的配置 | 第56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 第56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6-58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58-59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9页 |
·换算因子的测定 | 第59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59-60页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6 质量标准草案的制定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1 总结 | 第64-65页 |
·蔓菁多糖的制备方法 | 第64页 |
·蔓菁多糖中各单糖的组成分析 | 第64页 |
·蔓菁多糖抗小鼠缺氧耐受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蔓菁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65页 |
2 讨论 | 第65页 |
3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综述 | 第69-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