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第一节 糖的概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含糖共聚物的化学合成 | 第16-26页 |
·氮氧介导自由基聚合(NMP) | 第16-17页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17-19页 |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 第19-21页 |
·开环易位聚合(ROMP) | 第21-22页 |
·开环聚合(ROP) | 第22-23页 |
·阴离子活性聚合 | 第23-24页 |
·阳离子活性聚合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含糖共聚物的应用 | 第26-31页 |
·生物学功能 | 第26-27页 |
·表面修饰 | 第27-28页 |
·自组装性质 | 第28-29页 |
·水凝胶 | 第29-30页 |
·药物载体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课题的提出 | 第31-3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苯硼酸功能化的含糖共聚物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刺激响应性研究 | 第34-5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材料 | 第35-37页 |
·试剂 | 第35-36页 |
·仪器 | 第36-37页 |
·((PAA-co-PAAPBA)-b-)_2PAEG的合成 | 第37-39页 |
·2-丙烯酰基氧乙基半乳糖全乙酸酯(AEAcG)的制备 | 第37页 |
·PAEAcG的制备 | 第37页 |
·PtBA-b-PAEAcG-b-PtBA的制备 | 第37-38页 |
·聚(丙烯酸-Co-丙烯酰基氨基苯硼酸)-b-聚(2-丙烯酰基氧乙基半乳糖全乙酸酯)-b-聚(丙烯酸-co-丙烯酰基氨基苯硼酸)(((PAA-co-PAAPBA)-b-)_2PAEAcG)的制备 | 第38页 |
·((PAA-co-PAAPBA)-b-)_2PAEAcG的去乙酰化 | 第38-39页 |
·((PAA-co-PAAPBA)-b-)_2PAEG的表征 | 第39-40页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第40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40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40页 |
·((PAA-co-PAAPBA)-b-)_2PAEG纳米粒的制备 | 第40页 |
·((PAA-co-PAAPBA)-b-)_2PAEG纳米粒的表征 | 第40-41页 |
·动态光散射(DLS)的测定 | 第40-41页 |
·透射电镜(TEM)的测定 | 第41页 |
·((PAA-co-PAAPBA)b-)_2PAEG纳米粒载药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负载胰岛素的纳米粒的制备 | 第41页 |
·胰岛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包封率(EE)与载药量(LC)的测定 | 第42页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42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PAA-co-PAAPBA)-b-)_2PAEG的表征 | 第43-47页 |
·PAEAcG的反应动力学和结构组成表征 | 第43-44页 |
·PtBA-b-PAEAcG-b-PtBA的结构组成表征 | 第44-45页 |
·不同组成的((PAA-co-PAAPBA)-b-)_2PAEG的制备 | 第45-47页 |
·空白纳米粒及负载胰岛素的纳米粒的表征 | 第47-48页 |
·纳米粒的pH敏感性 | 第48-49页 |
·纳米粒的糖敏感性 | 第49-50页 |
·包封率(EE)和载药量(LC)的测定 | 第50-51页 |
·体外释放 | 第51-54页 |
·细胞相容性 | 第54-5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兼具粘附性和酶抑制性的含糖共聚物纳米载体用于胰岛素的跨粘膜转运 | 第56-7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试剂 | 第57-58页 |
·仪器 | 第58页 |
·空白纳米粒及胰岛素负载纳米粒的的制备和表征 | 第58页 |
·体外释放实验及数学模拟分析释放机制 | 第58-59页 |
·圆二色法分析释放胰岛素的活性 | 第59页 |
·((PAA-co-PAAPBA)-b-)_2PAEG含糖共聚物纳米粒对酶的抑制性 | 第59-60页 |
·((PAA-co-PAAPBA)-b-)_2PAEG含糖共聚物纳米粒对粘蛋白的吸附 | 第60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0页 |
·((PAA-Co-PAAPBA)-b-)_2PAEG纳米粒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60-61页 |
·((PAA-co-PAAPBA)-b-)_2PAEG纳米粒和大鼠鼻粘膜的相互作用 | 第61页 |
·大鼠鼻腔给药试验 | 第61-62页 |
·大鼠鼻粘膜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62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PAA-co-PAAPBA)-b-)_2PAEG_(26)空白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的表征 | 第62-64页 |
·体外释放及其释放机理的研究 | 第64-65页 |
·释放胰岛素的稳定性评价 | 第65-66页 |
·((PAA-Co-PAAPBA)-b-)_2PAEG_(26)纳米粒的酶抑制性研究 | 第66-67页 |
·((PAA-co-PAAPBA)-b-)_2PAEG_(26)纳米粒的粘附性评价 | 第67-68页 |
·细胞相容性 | 第68-69页 |
·纳米粒与Caco-2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69-70页 |
·纳米粒与鼻粘膜的相互作用 | 第70-71页 |
·大鼠鼻腔给药 | 第71-72页 |
·大鼠鼻粘膜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72-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还原敏感的含糖共聚物胶束用于阿霉素靶向传递研究 | 第75-9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7-84页 |
·材料 | 第77-78页 |
·试剂 | 第77页 |
·仪器 | 第77-78页 |
·PEG-b-PAEG-b-PAA的合成 | 第78-79页 |
·2-丙烯酰基氧乙基半乳糖全乙酸酯(AEAcG)的制备 | 第78页 |
·PEG-Br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第78页 |
·聚乙二醇-b-聚(2-丙烯酰基氧乙基半乳糖全乙酸酯)聚合物(PEG-b-PAEAcG)的制备 | 第78-79页 |
·聚乙二醇b-聚(2-丙烯酰基氧乙基半乳糖全乙酸酯)-b-聚丙烯酸叔丁酯(PEG-b-PAEAcG-b-PtBA)聚合物的制备 | 第79页 |
·丙烯酸叔丁酯嵌段的水解 | 第79页 |
·PEG-b-PAEAcG-b-PAA聚合物的去乙酰化 | 第79页 |
·PEG-b-PAEG-b-PAA聚合物的表征 | 第79-80页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第79-80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80页 |
·胶束的制备 | 第80页 |
·负载阿霉素的胶束的制备 | 第80页 |
·胶束的表征 | 第80-81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80-81页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第81页 |
·动态光散射(DLS)的测定 | 第81页 |
·透射电镜(TEM)的测定 | 第81页 |
·胶束载药能力的测定 | 第81-82页 |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81-82页 |
·包封率(EE)与载药量(LC)的测定 | 第82页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82页 |
·胶束的细胞吸收 | 第82-83页 |
·细胞毒性评价 | 第83-8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PEG-b-PAEG-b-PAA含糖共聚物的表征 | 第84-86页 |
·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的表征 | 第86-90页 |
·包封率(EE)和载药量(LC)的测定 | 第90页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90-92页 |
·细胞内吞实验 | 第92-94页 |
·空白胶束和负载阿霉素的胶束的细胞毒性 | 第94-9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