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飞秒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14-15页 |
·分子和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几种典型现象 | 第15-21页 |
·分子的多光子吸收 | 第16-17页 |
·分子取向 | 第17-19页 |
·分子的电离机制 | 第19-21页 |
·量子相干控制简述 | 第21-23页 |
·脉冲整形技术简述 | 第23-27页 |
·线性滤波 | 第23-24页 |
·整形脉冲描述 | 第24-26页 |
·整形脉冲装置简介 | 第26-27页 |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分子多光子吸收的相干控制 | 第33-54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各向同性分子体系(香豆素480)双光子荧光的相干控制 | 第34-39页 |
·偏振控制的双光子吸收理论 | 第35-36页 |
·双光子吸收的脉冲整形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偏振调制和偏振相位联合调制的双光子吸收 | 第37-39页 |
·稀土离子共振中介双光子吸收的相干控制 | 第39-44页 |
·稀土离子共振中介双光子吸收的理论分析 | 第39-41页 |
·实验装置与机制 | 第41-42页 |
·不同重复频率情况下的稀土离子共振中介双光子吸收相干控制 | 第42-44页 |
·稀土离子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控制 | 第44-49页 |
·稀土离子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吸收机制与控制方法 | 第45-47页 |
·稀土离子单光子和双光子荧光的抑制与增强 | 第47-49页 |
·本章小节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分子取向的控制与增强 | 第54-71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单色激光脉冲结合双色激光脉冲的分子取向控制 | 第55-62页 |
·两束双色激光脉冲的分子取向增强 | 第62-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分子的太赫兹辐射 | 第71-96页 |
·引言 | 第71-73页 |
·空气分子中太赫兹产生的实验发展与理论模型 | 第73-79页 |
·等离子太赫兹辐射的发展过程 | 第73-74页 |
·双色激光作用气体分子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光电流模型 | 第74-79页 |
·不同激光功率下双色激光强度比值对太赫兹产生的影响 | 第79-84页 |
·方波相位整形脉冲控制的ZnTe晶体中太赫兹辐射产生 | 第84-91页 |
·太赫兹光学整流方法的实验装置和理论模型 | 第85-88页 |
·方波深度和周期调制控制的整形太赫兹脉冲产生 | 第88-91页 |
·本章小节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分子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 | 第96-104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理论模型 | 第97-98页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98-102页 |
·本章小节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