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光催化反应的原理 | 第11-15页 |
|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 第15-16页 |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6-19页 |
| ·固相法 | 第17页 |
| ·液相法 | 第17-19页 |
| ·水热法 | 第17-18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8-19页 |
| ·气相法 | 第19页 |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9页 |
| ·气相水解法 | 第19页 |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光解水制氢 | 第20页 |
| ·杀菌 | 第20页 |
| ·空气净化 | 第20-21页 |
| ·污水处理 | 第21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固相法合成Pr_2InNdO_7催化剂 | 第21-22页 |
| ·浸渍-焙烧的方法合成MoO_3/TiO_2催化剂 | 第22页 |
| ·水热法合成Bi_2S_3/BiOBr催化剂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Pr_2InNdO_7光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 | 第27-40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 ·实验所用的试剂 | 第28-29页 |
| ·光催化剂Pr_2InNdO_7的制备 | 第29页 |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29-30页 |
| ·分析及表征 | 第30页 |
| ·吸附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 ·UV-Vis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XRD和BET分析 | 第31-32页 |
| ·纳米光催化剂Pr_2InNdO_7的活性受到不同质量比率的In/Pr/Nd的影响 | 第32-34页 |
| ·MB在纳米光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 | 第34-35页 |
| ·光催化剂Pr_2InNdO_7 (Pr/In/Nd=1:4:1)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 ·PL光谱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MoO_3/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光活性 | 第40-58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40-42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 ·载体吸附溶液能力的测定 | 第42页 |
| ·MoO_3/TiO_2=20% wt./wt.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页 |
| ·MoO_3/TiO_2=X wt./wt.(X=0、5%、40%、80%)的制备 | 第42页 |
| ·Mo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43页 |
| ·光催化产氢 | 第43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3-44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4-54页 |
| ·催化剂的结构 | 第44-45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45-46页 |
| ·TEM分析 | 第46-47页 |
| ·HR-TEM分析 | 第47-48页 |
| ·光催化活性 | 第48-50页 |
| ·各种清除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催化剂荧光性能测定 | 第51-52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 ·MoO_3/TiO_2复合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Bi_2S_3/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 第58-76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59-60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0页 |
| ·催化剂的分析与表征 | 第60页 |
|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60-61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1-71页 |
| ·Bi_2S_3/BiOBr的结构 | 第61-65页 |
|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 第65-69页 |
| ·Bi_2S_3/BiOBr样品光催化活性增强的机理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