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层面 | 第10-11页 |
(二) 现实层面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家庭与学校教育研究 | 第12页 |
(二) 心理状况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状况研究 | 第13页 |
(四) 小结与思考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法 | 第14页 |
(二) 访谈法 | 第14页 |
(三)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现状 | 第16-23页 |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定义 | 第16页 |
(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规模 | 第16页 |
(三)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9页 |
(一) 关于社区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关于社区教育的概念 | 第17-19页 |
(三) 关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19页 |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现状 | 第19-20页 |
(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状况的因素分析 | 第23-34页 |
一、同辈群体因素 | 第23-26页 |
(一) 同辈群体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二) 同辈群体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德育的积极影响 | 第24-25页 |
(三) 同辈群体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德育的消极影响 | 第25-26页 |
二、家庭因素 | 第26-31页 |
(一) 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二) 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 父母管教方式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三、社会因素 | 第31-34页 |
(一) 城乡二元化的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大众媒介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2页 |
(四) 城乡文化形态的差异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五) 自身社会地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34-43页 |
一、重视社区中同辈群体的作用 | 第34-35页 |
(一)重视同辈群体对随迁子女成长的影响,关注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 | 第34页 |
(二)注重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发挥核心人物的积极影晌力 | 第34-35页 |
(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交流,共同完成对同辈群体的引导 | 第35页 |
二、将社区作为联结点,强化基层政府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 第35-37页 |
(一) 物质保障 | 第35-36页 |
(二) 制度保障 | 第36页 |
(三)加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 第36-37页 |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37-38页 |
(一)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加强与子女的交流 | 第37页 |
(二)增强与学校的联系,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与观念 | 第37-38页 |
(三)搞好家庭教育资源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38页 |
四、整合资源,带动社区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 第38-40页 |
(一) 社会工作介入 | 第38-39页 |
(二) 建立居民自治组织 | 第39页 |
(三) 带动社区周边多方资源的参与 | 第39-40页 |
(四) 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 第40页 |
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资源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第40-43页 |
(一) 学校和教师应当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多的人文关怀 | 第41页 |
(二) 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依托 | 第41页 |
(三) 加强随迁子女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 | 第41-42页 |
(四) 开设家长学校,培养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