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三、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一)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1页 |
(二) “代言体”诗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代言体诗歌总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代言体”诗歌的界定 | 第13-17页 |
一、 “代言体”诗歌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 “代言体”诗歌的特征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代言体”诗歌的源起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代言体”诗歌的嬗变 | 第19-25页 |
一、 先秦萌芽时期 | 第19-21页 |
二、 汉代发展时期 | 第21-22页 |
三、 魏晋成熟时期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的概况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创作数量 | 第25页 |
第二节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创作群体 | 第25-31页 |
一、 宫廷诗人 | 第26-28页 |
二、 一般士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的主题类型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闺中思妇怨妇诗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边塞豪侠诗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宫廷怨女诗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纪念昔日美人诗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借物言志诗 | 第36-37页 |
第六节 “自代”诗歌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创作的心理机制 | 第39-49页 |
第一节 男性作家的心理机制 | 第39-45页 |
一、 对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怜悯 | 第39-41页 |
二、 对女性优良品质的认同和赞赏 | 第41-42页 |
三、 借事或人咏怀言志 | 第42-43页 |
四、 男权主义思想的体现 | 第43-44页 |
五、 人生的哲学思考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女性作家的心理机制 | 第45-49页 |
一、 对自己身世和地位的哀叹 | 第45-46页 |
二、 对女性同胞的同情和规劝 | 第46-49页 |
第五章 “代言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9-61页 |
第一节 代言体诗歌的表现形式 | 第49-50页 |
一、 “代”他人言 | 第49-50页 |
二、 “代”自己言 | 第50页 |
第二节 “代言体”诗歌的遣词用句和意象分析 | 第50-54页 |
一、 代言体诗歌的遣词用句 | 第51-53页 |
二、 “代言体”诗歌的意象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代言体”诗歌中的修辞和用典 | 第54-61页 |
一、 “代言体”诗歌中的修辞 | 第54-57页 |
二、 “代言体”诗歌中的用典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