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 ·污水中磷的形态 | 第13页 |
| ·污水中磷的去除 | 第13-19页 |
|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 | 第19-25页 |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3页 |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 ·测定方法 | 第27-33页 |
| 4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水力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33-48页 |
|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水力条件 | 第33-36页 |
|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5 CIBR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效能 | 第48-69页 |
| ·污泥培养 | 第48-49页 |
| ·CIBR 周期运行磷特征曲线 | 第49-55页 |
| ·CIBR 周期运行最佳投药量 | 第55-59页 |
| ·CIBR 周期运行磷平衡性分析 | 第59-61页 |
| ·CIBR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数学模型 | 第61-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6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机理 | 第69-84页 |
| ·PAC 投加前后磷形态 | 第69页 |
| ·PAC 胶体水解状态与除磷关系 | 第69-72页 |
| ·化学生物絮凝前后 PAC 形态及絮体性质变化与除磷关系 | 第72-80页 |
| ·PAC-生物联合絮凝除磷 SEM-EDX 表征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7 结论和建议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建议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