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残疾人专用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2-1 残疾人专用车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3-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残疾人无缝对接系统整体设计 | 第14-26页 |
§2-1 对接系统的设计要求及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2-1-1 对接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14页 |
2-1-2 对接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2-2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方法 | 第15页 |
§2-3 蹬车升降装置工况分析 | 第15-16页 |
§2-4 对接系统的设计 | 第16-18页 |
2-4-1 对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6页 |
2-4-2 对接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16页 |
2-4-3 蹬车升降装置的设计 | 第16-17页 |
2-4-4 折翻机构的设计 | 第17页 |
2-4-5 升降平台举升轮椅过程运动轨迹分析 | 第17-18页 |
§2-5 蹬车升降装置的静力学分析 | 第18-22页 |
2-5-1 举升臂受力分析 | 第18-20页 |
2-5-2 主臂受力分析 | 第20-21页 |
2-5-3 电动推杆和支座的受力分析 | 第21页 |
2-5-4 升降平台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6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2-6-1 UG 软件介绍 | 第22页 |
2-6-2 无缝对接系统零部件的建模 | 第22-25页 |
2-6-3 对接系统的装配建模 | 第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对接系统蹬车升降装置动力学分析 | 第26-36页 |
§3-1 矩阵的坐标变换法 | 第26-27页 |
§3-2 蹬车升降装置中各关键铰接点的坐标变换及运动分析 | 第27-30页 |
3-2-1 关键铰接点的坐标变换及运动分析 | 第28-30页 |
3-2-2 仿真验证(蹬车过程) | 第30页 |
§3-3 电动推杆推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3-3-1 从地面举升轮椅过程 | 第31页 |
3-3-2 电动推杆对 A 点的作用力臂 | 第31-32页 |
3-3-3 电动推杆刚体与活塞杆对 A 点的作用力臂 | 第32-33页 |
3-3-4 主臂、举升臂及升降平台对 A 点的作用力臂 | 第33-34页 |
3-3-5 拉臂刚体对 A 点的作用力臂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 ADAMS 对接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36-44页 |
§4-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第36页 |
§4-2 ADAMS软件简介 | 第36页 |
§4-3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4-3-1 ADAMS 中多体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6-37页 |
4-3-2 创建多刚体虚拟样机模型 | 第37页 |
4-3-3 约束的建立 | 第37-38页 |
4-3-4 添加运动驱动 | 第38-39页 |
4-3-5 模型检验 | 第39页 |
§4-4虚拟样机模型仿真分析 | 第39-40页 |
4-4-1 轮椅蹬车过程仿真 | 第39-40页 |
4-4-2 轮椅下车过程仿真 | 第40页 |
§4-5 虚拟样机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第五章 对接系统蹬车升降装置参数化分析 | 第44-50页 |
§5-1 ADAMS参数化分析简介 | 第44页 |
§5-2蹬车升降装置简易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5-3蹬车升降装置参数化建模 | 第45-46页 |
5-3-1 电动推杆位置优化 | 第45-46页 |
§5-4蹬车升降装置设计研究 | 第46-47页 |
§5-5 蹬车升降装置优化分析 | 第47-48页 |
§5-6 优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蹬车升降装置主要部件结构优化设计 | 第50-58页 |
§6-1 拓扑优化设计流程 | 第50-51页 |
§6-2 支座拓扑优化有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6-2-1 支座拓扑优化的三要素 | 第51页 |
6-2-2 支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6-3 支座拓扑优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6-3-1 设计空间的定义 | 第52页 |
6-3-2 网格的划分 | 第52页 |
6-3-3 施加约束、载荷及工况 | 第52-53页 |
6-3-4 拓扑优化设置 | 第53页 |
§6-4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6-5 支座优化前后静力学性能对比 | 第54-56页 |
6-5-1 优化前后支座的应力云图 | 第54-55页 |
·优化前后支座的应变云图 | 第55-56页 |
§6-6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