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江西省上高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

目录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9页
   ·研究的技术方法第9-15页
     ·软硬件准备第10页
     ·资料收集处理第10-11页
     ·样品采集方法第11-12页
     ·样品分析项目与方法第12-13页
     ·选择评价指标第13页
     ·评价单元的确定第13页
     ·评价单元获取数据第13-14页
     ·计算单因素评价评语(模糊评价法)第14页
     ·计算单因素权重(层次分析法)第14-15页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第15页
     ·确定综合指数分级方案,划分评价等级第15页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5-19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6页
     ·国内研究研究第16-19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9-22页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19页
   ·自然资源概况第19-20页
   ·耕地土壤类型第20-21页
     ·水稻土第20页
     ·红壤第20页
     ·山地黄壤第20-21页
   ·农业生产概况第21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21-22页
3 上高县耕地土壤理化性状第22-33页
   ·土壤有机质第22-23页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级第22页
     ·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特点第22-23页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第23页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分析第23页
   ·土壤有效磷第23-26页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分级第23-25页
     ·土壤有效磷的分布特点第25页
     ·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措施第25-26页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分析第26页
   ·土壤速效钾第26-28页
     ·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分级第26-27页
     ·土壤速效钾分布特点第27-28页
     ·提高钾肥利用率的措施第28页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分析第28页
   ·土壤有效硫第28-30页
     ·土壤有效硫含量与分级第29页
     ·土壤有效硫分布特点第29-30页
     ·合理施肥,提高硫利用率的措施第30页
   ·土壤PH第30-33页
     ·土壤pH含量与分级第31页
     ·土壤pH分布特点第31-32页
     ·调节土壤pH的措施第32页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分析第32-33页
4 耕地地力评价分析与结果第33-46页
   ·耕地地力评价第33-37页
     ·导入基本评价单元(图4-1)第33页
     ·层次分析模型编辑(图4-2)第33-35页
     ·隶属函数模型编辑(图4-3、图4-4)第35-36页
     ·建立评价模型(图4-5)第36页
     ·评价结果(图4-6)第36-37页
   ·耕地地力等级的确定第37页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第37页
     ·确定最佳的耕地地力等级数目第37页
   ·耕地地力数量及空间分布第37-41页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第37-38页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分析第38-41页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第41-46页
     ·一等地第41页
     ·二等地第41-42页
     ·三等地第42-43页
     ·四等地第43页
     ·五等地第43-44页
     ·六等地第44-45页
     ·七等地第45-46页
5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应用第46-52页
   ·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第46-47页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第46页
     ·注意灌排,保证作物丰产第46-47页
     ·精耕细作,熟化土壤第47页
     ·增施肥料,培养地力第47页
     ·合理轮作,用养结合第47页
     ·化学改良土壤,消除酸碱危害第47页
   ·合理施肥的建议第47-50页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第47-48页
     ·由定性到定量,普遍实行测土施肥第48-49页
     ·改进施肥技术,提高施肥经济效益第49-50页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第50-52页
     ·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管理第50页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法加强耕地质量监管第50页
     ·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支持力度,建立管理专项基金第50-51页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机制,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力度第51-52页
6 结论与不足第52-53页
   ·主要结论第52页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农业农村人才继续教育的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下一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初探--以南昌县广福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