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1页 |
绪论 | 第21-4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三、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四、学术史回顾 | 第28-38页 |
五、资料概况 | 第38-43页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43-46页 |
第一章 山东交通体系近代化转型 | 第46-90页 |
第一节 从帆船到轮船:山东水运概述 | 第46-58页 |
一、 内陆河运 | 第47-53页 |
二、 海运 | 第53-58页 |
第二节 从驿路到公路:近代山东公路建设的起步 | 第58-76页 |
一、 驿路 | 第58-61页 |
二、 近代山东公路建设概况 | 第61-70页 |
三、 近代山东公路的管理与运营 | 第70-76页 |
第三节 胶济铁路的诞生与诸种交通方式的复杂关系 | 第76-88页 |
一、 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先后贯通 | 第76-80页 |
二、 胶济铁路与诸种交通方式的复杂关系 | 第80-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二章 胶济铁路的基本概况 | 第90-124页 |
第一节 胶济铁路的基础设施 | 第90-97页 |
一、 德占时期 | 第90-92页 |
二、 日占时期 | 第92-94页 |
三、 中国政府接管时期 | 第94-97页 |
第二节 胶济铁路管理机构变革 | 第97-99页 |
第三节 胶济铁路的营业状况 | 第99-111页 |
一、 德占时期 | 第99-102页 |
二、 日占时期 | 第102-107页 |
三、 中国政府接收时期 | 第107-111页 |
第四节 影响胶济铁路营业的不利因素 | 第111-122页 |
一、 战争的破坏 | 第111-114页 |
二、 日债的困扰 | 第114-117页 |
三、 其他诸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三章 胶济铁路与沿线城市、新式产业的兴衰 | 第124-169页 |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衰——以济南为中心的考察 | 第124-141页 |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新式行业(活动)的兴衰——以旅游业、转运业、铁展会为例 | 第141-168页 |
一、 旅游业 | 第141-152页 |
二、 转运业 | 第152-161页 |
三、 铁展会 | 第161-168页 |
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四章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发展 | 第169-215页 |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产销状况——以 1930 年代为例 | 第169-186页 |
一、 胶济铁路沿线煤矿生产状况 | 第170-176页 |
二、 胶济铁路沿线煤炭销售系统 | 第176-178页 |
三、 上海煤炭销售系统 | 第178-186页 |
第二节 抗争与妥协:1931 年胶济铁路沿线煤商罢运风波 | 第186-201页 |
第三节 影响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发展之若干要素 | 第201-208页 |
一、 歧视性政策 | 第201-203页 |
二、 胶济铁路运力不足 | 第203-206页 |
三、 天灾人祸 | 第206-208页 |
第四节 为改善山东煤矿业发展所采取之若干措施 | 第208-214页 |
一、 筹建鲁东煤业产销合作公司的尝试 | 第208-211页 |
二、 收买博山轻便铁路之波折 | 第211-212页 |
三、 采取的其他相关措施 | 第212-214页 |
小结 | 第214-215页 |
第五章 胶济铁路沿线农业经济的变动——以烟草业为例 | 第215-242页 |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的发展 | 第215-226页 |
一、 胶济铁路促进了沿线美烟种植的区域化、专业化 | 第216-220页 |
二、 胶济铁路推动了沿线美烟的商品化、外向型发展 | 第220-224页 |
三、 制约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发展的若干因素 | 第224-226页 |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 第226-234页 |
一、 刺激了胶济铁路沿线高利贷与金融业的发展 | 第227-230页 |
二、 带动了胶济铁路沿线城镇经济的勃兴 | 第230-233页 |
三、 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及其相关产业的转型 | 第233-234页 |
第三节 烟农的生活状况 | 第234-240页 |
小结 | 第240-242页 |
第六章 港口与腹地:胶济铁路沿线商贸流通概况 | 第242-280页 |
第一节 胶济铁路沿线商品运销之轨迹——以几种大宗农牧产品出口为例 | 第243-266页 |
一、 牛 | 第243-249页 |
二、 花生 | 第249-259页 |
三、 棉花 | 第259-266页 |
第二节 胶济铁路沿线进出口贸易特点评析 | 第266-272页 |
第三节 腹地的演变:以济南为个案 | 第272-279页 |
小结 | 第279-280页 |
结语 | 第280-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285-300页 |
致谢 | 第300-301页 |
附录 | 第301-305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05-3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