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小麦条锈菌的发病流行规律 | 第11-12页 |
·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研究 | 第12-14页 |
·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第12-14页 |
·影响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异的因素 | 第14页 |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动态 | 第14-16页 |
·生物技术标记 | 第16-22页 |
·核酸杂交的DNA标记 | 第16-17页 |
·PCR技术的DNA标记 | 第17-19页 |
·现代生物学标记 | 第19-22页 |
·对小麦条锈菌的监测措施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小麦条锈菌RAPD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24-3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菌种的繁殖与鉴定 | 第24页 |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小麦条锈菌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5-26页 |
·建立小麦条锈菌RAPD标记的优化体系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新菌系V26特异性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 第30-3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3页 |
·材料 | 第30页 |
·提取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 | 第30-31页 |
·小麦条锈菌的RAPD分析 | 第31页 |
·特异片段的回收、纯化、克隆和测序 | 第31-33页 |
·SCAR标记的转化、鉴定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新菌系V26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 | 第33-34页 |
·条锈菌V26特异性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条锈菌V26 SCAR标记的转化、鉴定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T4特异性片段的筛选及SCAR标记的建立 | 第37-41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7-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T4特异性RAPD条带的筛选 | 第38-39页 |
·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T4特异性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