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史密森夫妇的职业生涯与时代背景 | 第13-23页 |
| ·史密森夫妇职业生涯简介 | 第13-18页 |
| ·积淀的 50 年代 | 第13-15页 |
| ·尖叫的 60 年代 | 第15-16页 |
| ·谨慎的 70 年代 | 第16-17页 |
| ·70 年代之后 | 第17-18页 |
| ·史密森夫妇早期职业生涯的的三个重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独立小组 | 第18-19页 |
| ·独立小组美学观念的继续——建筑中的新粗野主义(New Brutalism) | 第19页 |
| ·尺度的扩大——TeamⅩ的城市论战 | 第19-20页 |
| ·时代背景 | 第20-22页 |
| ·社会与经济背景 | 第20-21页 |
| ·文化与艺术背景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独立小组(Independent Group)与“As Found” | 第23-39页 |
| ·独立小组及其成员 | 第23-29页 |
| ·关于独立小组 | 第23-25页 |
| ·爱德华·保洛齐和尼格尔·亨德森 | 第25-29页 |
| ·“As Found”美学 | 第29-32页 |
| ·两次展览“生活与艺术的平行”与“这就是明天” | 第32-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建筑中的新粗野主义(New Brutalism) | 第39-53页 |
| ·抵抗与传承 | 第39-41页 |
| ·从哪里来——新粗野主义的词源 | 第41-42页 |
| ·从史密森夫妇的作品来看新粗野主义的准则 | 第42-52页 |
| ·新粗野主义的设计准则 | 第44-49页 |
| ·与经典现代主义相比较 | 第49-50页 |
| ·史密森夫妇之后的新粗野主义——詹姆斯·斯特林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TeamⅩ的城市论战 | 第53-66页 |
| ·CIAM 的消亡与 TeamⅩ的诞生 | 第53-55页 |
| ·CIAM 格网、来自盖迪斯的启示以及“都市重构格网” | 第55-59页 |
| ·CIAM 格网 | 第55-56页 |
| ·来自盖迪斯的启示——山谷断面 | 第56-57页 |
| ·“都市重构格网” | 第57-59页 |
| ·“簇集城市” | 第59-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史密森夫妇代表作品介绍 | 第66-78页 |
| ·亨斯坦顿中学 | 第66-68页 |
| ·金巷住宅区规划与罗宾花园住宅 | 第68-72页 |
| ·谢菲尔德大学扩建竞标 | 第72-73页 |
| ·柏林 Haupstadt 城市设计竞赛 | 第73-76页 |
| ·经济学人大厦 | 第76-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附录 | 第80-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