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水稻褐飞虱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水稻褐飞虱的形态特征及危害 | 第11-12页 |
·水稻褐飞虱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 第12-13页 |
·水稻褐飞虱的生物型 | 第13页 |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机制的研究 | 第13-14页 |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的研究 | 第14-16页 |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6页 |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利用现状 | 第18-19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19-25页 |
·数量性状 | 第19-20页 |
·QTL的初级定位 | 第20-23页 |
·QT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23-2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8页 |
2 试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褐飞虱苗期群体鉴定 | 第28-29页 |
·水稻分蘖期蜜露分泌量的测定 | 第29页 |
·水稻叶片DNA抽取与SSR分析 | 第29-30页 |
·田间杂交 | 第30页 |
·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的分析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5页 |
·F_(2:3)群体苗期抗虫鉴定结果 | 第31-34页 |
·F_2群体分蘖期蜜露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的结果 | 第35-39页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上位性QTL | 第39-41页 |
·QBph4.2的精细定位 | 第41-43页 |
·93-11背景下抗褐飞虱基因的效应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50页 |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5页 |
·水稻分蘖期蜜露分泌量与抗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QTL的分析 | 第46-48页 |
·水稻褐飞虱抗性相关QTL上位性分析 | 第48页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