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快速转型期与群体性冲突的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快速转型期内涵 | 第16页 |
·群体性冲突内涵 | 第16-17页 |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群体与群体间的冲突 | 第17-18页 |
·个人与群体间的冲突 | 第18页 |
·快速转型期对群体性冲突的影响 | 第18-19页 |
·对改革开放成果分配不均使群体性冲突愈演愈烈 | 第18页 |
·城乡差距拉大导致城乡交界地群体性冲突日益增加 | 第18-19页 |
·贫富悬殊促使低收入阶层产生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强烈不满 | 第19页 |
·行业发展水平差异引发不同社会分工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 第19页 |
·正确处理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充分认识寻找解决思路 | 第19-20页 |
·缓解冲突维持稳定 | 第20页 |
·解决冲突实现发展 | 第20-21页 |
第3章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情况 | 第21页 |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构成 | 第21-23页 |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贵州瓮安事件中的群体性冲突 | 第23-24页 |
·湖北石首事件中的群体性冲突 | 第24页 |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基本特点 | 第24-27页 |
·严密的组织计划性 | 第25页 |
·发生领域的广泛性 | 第25页 |
·参与人员的多元性 | 第25页 |
·事态发展的可被利用性 | 第25-26页 |
·行为方式的偏激性 | 第26-27页 |
第4章 快速转型期群体冲突的根源剖析 | 第27-34页 |
·群体性冲突之政治根源 | 第27-28页 |
·民众参与政治之困境 | 第27-28页 |
·政府权利运行的困境 | 第28页 |
·群体性冲突之经济根源 | 第28-30页 |
·贫富差距分化严重 | 第28-29页 |
·贫富差距引发社会不稳定 | 第29-30页 |
·群体性冲突之文化根源 | 第30-32页 |
·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群体性冲突之法制根源 | 第32-34页 |
·法律规范的漏洞与缺失 | 第32-33页 |
·权利救济渠道的漏洞与缺失 | 第33-34页 |
第5章 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调节机制 | 第34-43页 |
·建立健全调节群体性冲突的预警防范机制 | 第34-35页 |
·强化信息收集机制 | 第34-35页 |
·注意信息分析工作 | 第35页 |
·建立健全调节群体性冲突的紧急应对机制 | 第35-37页 |
·构建应对机构部门 | 第35-36页 |
·强化专门应对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 第36页 |
·强化的领导干部处理能力 | 第36-37页 |
·建立健全调节群体性冲突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7-40页 |
·完善利益调节机制 | 第37-38页 |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 第38-39页 |
·完善司法救济机制 | 第39-40页 |
·建立健全调节群体性冲突的信息公开机制 | 第40-43页 |
·构建依法行政工作 | 第40页 |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第40页 |
·构建科学民主群体决策体系强化干部作风建设 | 第40-41页 |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 第41页 |
·加强党政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