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现象概述 | 第8-9页 |
二、 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 “主体性”理论阐述及其对文学电影改编的影响 | 第13-16页 |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 第16-32页 |
第一节 《阳光灿烂的日子》:个人成长记忆的移植 | 第17-20页 |
一、 自我身份的平移 | 第17-18页 |
二、 遗落的父权 | 第18-19页 |
三、 神圣的消弭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鬼子来了》:切入历史的侧面,导出荒诞的想象 | 第20-23页 |
一、 新历史叙事的个人延展 | 第20-22页 |
二、 叙事的荒诞想象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太阳照常升起》:切换与重构 | 第23-28页 |
一、 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 第23-25页 |
二、 主题变奏:从苦难中的尊严到欲望的张扬 | 第25-26页 |
三、 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话语置换 | 第26-28页 |
第四节 《让子弹飞》:同源改编的异质景观 | 第28-32页 |
一、 三重文本的审美变异 | 第28-30页 |
二、 时代意识制约下的创作变迁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姜文改编风格的主体性精神内核 | 第32-44页 |
第一节 主体生命体验的外化表现 | 第32-35页 |
一、 对历史的关注 | 第32-33页 |
二、 孤独情怀的表达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与自我意识的融合 | 第35-38页 |
一、 宏大历史叙事的个人化解构 | 第35-37页 |
二、 非英雄、去圣洁化的形象构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主体身份性质转变的影响 | 第38-44页 |
一、 从审美接受者到审美创造者 | 第38-40页 |
二、 从文本创作主体到影像创作主体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