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膜结构体系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 ·充气膜结构 | 第11-12页 |
| ·张拉膜结构 | 第12页 |
| ·骨架支承式膜结构 | 第12-13页 |
| ·索穹顶结构 | 第13页 |
| ·膜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膜结构的分析理论 | 第14-16页 |
| ·力密度法(Force Density Method) | 第14-15页 |
| ·动力松弛法(Dynamic Relaxation Method) | 第15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法(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 第15-16页 |
| ·膜结构的设计流程 | 第16-17页 |
| ·形态分析 | 第16页 |
| ·荷载分析 | 第16-17页 |
| ·裁剪分析 | 第17页 |
|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整体协同分析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整体协同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基于力密度法的索膜结构找形分析理论 | 第21-31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力密度法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1-24页 |
| ·力密度法的基本方程 | 第21-22页 |
| ·建立T单元的基本平衡方程 | 第22-24页 |
| ·由力密度控制的力密度矩阵的推导 | 第24-26页 |
| ·索单元力密度矩阵的推导 | 第24-25页 |
| ·T单元力密度矩阵的推导 | 第25-26页 |
| ·弹性控制的索与压杆的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26-27页 |
| ·索膜结构找形的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整体力密度集成方法的程序编制 | 第28-29页 |
| ·整体力密度矩阵的集成 | 第28页 |
| ·整体力密度矩阵元素的存储 | 第28页 |
| ·荷载向量的形成及位移边界条件的引入 | 第28-29页 |
| ·索膜结构找形分析的程序流程及算例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基于力密度法的索膜结构荷载分析理论 | 第31-40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基于力密度法的膜结构静力分析理论 | 第31-34页 |
| ·荷载类型及荷载组合 | 第31-33页 |
| ·等效刚度的计算 | 第33页 |
| ·索膜结构荷载分析时杆件原长的求解 | 第33-34页 |
| ·索膜结构的荷载分析 | 第34-37页 |
| ·荷载分析时力密度法的非线性方程的建立 | 第34页 |
| ·弹性T单元的提出 | 第34页 |
| ·弹性T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34-35页 |
| ·引入弹性T单元后索膜结构荷载分析时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荷载分析时膜面褶皱的处理 | 第36-37页 |
| ·索膜结构荷载分析的算例验证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空间梁单元理论在索膜结构的应用 | 第40-45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40-44页 |
| ·局部坐标系内空间梁单元的特性矩阵 | 第41-42页 |
| ·梁单元节点约束释放的处理 | 第42页 |
| ·空间梁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 第42-44页 |
| ·整体坐标系下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的整体协同分析的程序编制与算例验证 | 第45-80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的协同分析 | 第45-46页 |
|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协同找形分析的平衡方程建立 | 第45-46页 |
| ·索膜结构与空间钢结构的协同荷载分析的平衡方程建立 | 第46页 |
| ·程序编制 | 第46-47页 |
| ·程序模块说明 | 第46-47页 |
| ·程序流程 | 第47页 |
| ·荷载工况及组合 | 第47-50页 |
| ·算例分析 | 第50-79页 |
| ·算例1 | 第50-61页 |
| ·算例2 | 第61-70页 |
| ·算例3 | 第70-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 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