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B反应器处理链霉素废水运行性能及污泥特性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抗生素的产生及危害 | 第10页 |
| ·抗生素废水处理的技术现状及进展 | 第10-12页 |
| ·物化法处理抗生素废水 | 第10-11页 |
| ·生物法处理抗生素废水 | 第11-12页 |
| ·UASB 反应器及厌氧污泥颗粒化 | 第12-16页 |
| ·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 | 第13-14页 |
|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4页 |
|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 | 第14-16页 |
| ·影响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因素 | 第16页 |
| ·厌氧颗粒污泥菌群分析研究 | 第16-19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 | 第16-17页 |
| ·厌氧颗粒污泥功能菌群概述 | 第17-18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2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用水 | 第22页 |
| ·接种污泥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第22-23页 |
|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3页 |
| ·颗粒污泥总 DNA 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4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25-26页 |
| ·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测定 | 第26-28页 |
| 第3章 UASB 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 | 第28-38页 |
| ·启动期 | 第28-31页 |
| ·COD 去除 | 第28-30页 |
| ·CH4产生量 | 第30页 |
| ·pH | 第30-31页 |
| ·负荷提高期 | 第31-34页 |
| ·COD 去除 | 第31-32页 |
| ·CH4产生量 | 第32-33页 |
| ·pH | 第33-34页 |
| ·稳定期 | 第34-36页 |
| ·COD 去除 | 第34-35页 |
| ·CH4产生量 | 第35-36页 |
| ·pH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38-46页 |
| ·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 第38页 |
| ·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的特性变化 | 第38-45页 |
| ·物理特性 | 第39-40页 |
| ·化学特性 | 第40-41页 |
| ·生物特性 | 第41-43页 |
| ·污泥产甲烷活性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链霉素废水厌氧颗粒污泥菌群分析 | 第46-58页 |
| ·链霉素废水厌氧颗粒污泥总 DNA 提取 | 第46-47页 |
| ·链霉素废水厌氧颗粒污泥 PCR 扩增 | 第47-48页 |
| ·PCR 产物的 DGGE 分析 | 第48-49页 |
| ·产甲烷菌群分布的 FISH 分析 | 第49-52页 |
| ·产氢产乙酸菌群分布的 FISH 分析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