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邻国”:冷战后时代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相关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三)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基本思路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13-19页 |
(一) “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 “第三邻国”外交政策推行的动因 | 第14-19页 |
1、地缘因素的考虑 | 第14-16页 |
2、国际环境的变化 | 第16页 |
3、中国的发展 | 第16-17页 |
4、蒙古国利益需求 | 第17-19页 |
二、“第三邻国”外交政策布局 | 第19-28页 |
(一) “第三邻国”之首——美国 | 第19-21页 |
(二) 重要“第三邻国”——日韩印及欧盟 | 第21-25页 |
(三) 拓展的“第三邻国”——重要国际组织 | 第25-28页 |
三、“第三邻国”外交政策评价 | 第28-34页 |
(一) “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成效 | 第28-31页 |
(二) “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局限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