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12页 |
一、社会现实背景 | 第7-9页 |
三、学术背景 | 第9-11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2-15页 |
一、本文的理论视角—社会排斥理论 | 第12-14页 |
二、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一、文献评述与本文的创新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20页 |
第二章 流动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现状 | 第20-37页 |
第一节 流动青少年的生活现状 | 第20-25页 |
一、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中高考的政策现状 | 第20-21页 |
二、流动的教育历程 | 第21-23页 |
三、就学与家庭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流动青少年的学习历程 | 第25-37页 |
一、公办学校中的融入困境 | 第26-29页 |
二、民办学校中艰苦的办学条件 | 第29-32页 |
三、流动就学过程中的教育与选择 | 第32-37页 |
第三章 学业排斥与流动青少年的主动应对 | 第37-43页 |
第一节 流动青少年积极主动争取各方资源 | 第37-40页 |
第二节 选择辍学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辍学后的工作生活与心态 | 第43-48页 |
第一节 女生辍学后 | 第43-46页 |
第二节 男生辍学后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辍学流动青少年社会排斥的形成机制 | 第48-55页 |
第一节 结构性的排斥路径 | 第48-52页 |
一、制度排斥 | 第48-49页 |
二、资源性排斥 | 第49页 |
三、文化排斥 | 第49-51页 |
四、经济排斥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社会行动者的排斥路径 | 第52-55页 |
一、社会关系的排斥 | 第52页 |
二、心理层面的排斥 | 第52-53页 |
三、自我认同的排斥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61页 |
第一节 化解流动青少年就学过程中的社会排斥问题的基本路径 | 第55-60页 |
一、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均衡的分配 | 第55-56页 |
二、改善以户籍为基础的福利制度,实行属地化的管理 | 第56页 |
三、增强有关教育权利的意识 | 第56-57页 |
四、提高教育的地方针对性 | 第57页 |
五、支持与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 第57-6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 | 第60-61页 |
附录:谈提纲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