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调解》栏目调解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关于电视调解类节目的研究 | 第11-12页 |
·对《金牌调解》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人际传播中的“说服”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电视调解类节目与《金牌调解》 | 第16-20页 |
·电视调解类节目概述 | 第16-18页 |
·《金牌调解》概述 | 第18-20页 |
第2章 《金牌调解》的调解对象与调解手段 | 第20-32页 |
·《金牌调解》的调解对象 | 第20-24页 |
·调解的问题类型 | 第20-23页 |
·调解的结果 | 第23-24页 |
·拟态法庭——聚焦矛盾 | 第24-26页 |
·调解团队的构成与角色 | 第26-32页 |
·主持人——引导者 | 第27-29页 |
·观察员——推动者 | 第29-30页 |
·调解员——主角 | 第30-32页 |
第3章 《金牌调解》调解员胡剑云的调解艺术 | 第32-44页 |
·精辟分析,直击矛盾根源 | 第32-34页 |
·站位明确,增强当事人的认同感 | 第34-35页 |
·情理交融,切合当事人的心理承受力 | 第35-36页 |
·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整合更多信息 | 第36-38页 |
·激发向往、唤起恐惧,强化劝服效果 | 第38-39页 |
·高超的表达艺术 | 第39-41页 |
·为当事人搭建交流平台 | 第41-44页 |
第4章 《金牌调解》调解艺术的启示 | 第44-48页 |
·破除“合理化”心理倾向 | 第44-45页 |
·减少“刻板印象”的影响 | 第45-46页 |
·避免“逆反心理”的作用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