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杜诗辨伪学的发生背景——杜诗辑佚史概述 | 第11-26页 |
·杜甫逸诗出现的原因 | 第11-12页 |
·杜诗辑佚史概述 | 第12-26页 |
·二王本辑出的杜甫逸诗 | 第13-14页 |
·吴若本辑出的杜甫逸诗 | 第14-16页 |
·员安宇之辑佚 | 第16-17页 |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出的杜甫逸诗 | 第17-18页 |
·卞圜之辑佚杜诗 | 第18-19页 |
·九家注之辑佚杜诗 | 第19页 |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之辑佚杜诗 | 第19-20页 |
·托名王十朋的《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之辑佚 | 第20页 |
·《杜工部草堂诗笺》 | 第20-21页 |
·其它杜集版本之辑佚 | 第21-26页 |
第2章 清代杜诗辨伪学史研究 | 第26-55页 |
·李因笃之四声判定法 | 第26-31页 |
·朱瀚之七律辨赝法 | 第31-43页 |
·周春之双声叠韵法 | 第43-48页 |
·梁运昌之通篇把握法 | 第48-55页 |
第3章 对清代杜诗辨伪学史之反思 | 第55-66页 |
·应以文献版本为依据 | 第57-61页 |
·应以杜诗创作规律为准绳 | 第61-64页 |
·应以兴味、意境等艺术感觉作为评判真伪之补充依据 | 第64-66页 |
第4章 杜诗辨伪举隅 | 第66-79页 |
·《过洞庭湖》 | 第66-67页 |
·《画像题诗》 | 第67-70页 |
·《江南逢李龟年》 | 第70-72页 |
·《阙题》 | 第72-74页 |
·《哭长孙侍御》、《杜鹃行》等 | 第74-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