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民间调解的基本理论 | 第9-17页 |
·民间调解的产生原因 | 第9页 |
·民间调解的概念 | 第9-10页 |
·调解的种类和民间调解的特征 | 第10-14页 |
·调解的种类 | 第10-11页 |
·民间调解的特征 | 第11-14页 |
·民间调解的运行过程 | 第14-17页 |
·民间调解的启动——受理纠纷 | 第14-15页 |
·调解的过程——调解人的斡旋 | 第15页 |
·调解的结果——纠纷化解及调解协议的达成 | 第15-17页 |
第2章 民间调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 第17-22页 |
·民间调解是节约司法资源的重要途径 | 第17页 |
·民间调解高效便民 | 第17-18页 |
·民间调解是破解民事“执行难”的重要方式 | 第18-19页 |
·民间调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 | 第19-20页 |
·民间调解是道德宣传的排头兵 | 第20-22页 |
第3章 民间调解的状况调查 | 第22-32页 |
·民间调解的历史演进 | 第22-23页 |
·民间调解的常见形式 | 第23-27页 |
·传统民间调解的常见形式 | 第23-25页 |
·现代民间调解的常见形式 | 第25-27页 |
·民间调解的时政调查 | 第27-30页 |
·好的民间调解典型——孟津县麻屯镇麻屯村 | 第27-29页 |
·民间调解的一般状况——洛阳市关林镇刘富村 | 第29-30页 |
·域外民间调解的基本状况 | 第30-32页 |
第4章 民间调解的状况分析 | 第32-37页 |
·传统民间调解兴盛的原因 | 第32-33页 |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带来的密切的血缘和地缘关系 | 第32-33页 |
·“重刑轻民”的传统司法体制为民间调解提供了发展空间 | 第33页 |
·现有民间调解体系被弱化的原因 | 第33-37页 |
·传统民间调解兴盛所依赖的密切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弱化 | 第34页 |
·以诉讼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强势发展 | 第34页 |
·现有人民调解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 第34-37页 |
第5章 完善民间调解服务和谐社会 | 第37-43页 |
·对现有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37-38页 |
·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 | 第37页 |
·人民调解的过程应当适当的程序化 | 第37页 |
·加强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 第37-38页 |
·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38页 |
·国家应加强对民间调解的扶持 | 第38-40页 |
·各级政府应当转变观念 | 第39页 |
·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 | 第39页 |
·政府要加大对于民间调解的投入 | 第39-40页 |
·有效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民间调解 | 第40-41页 |
·民间调解组织建设的多元化 | 第41页 |
·努力提高调解人的道德品质和业务水平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