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5页 |
| ·国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 ·空想社会主义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古典经济学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西方城市学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发展经济学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国内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理论探索阶段 | 第20页 |
| ·城乡边缘区的研究阶段 | 第20-21页 |
| ·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阶段 | 第21-22页 |
| ·生态脆弱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国内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及借鉴 | 第25-36页 |
| ·生态脆弱区 | 第25-27页 |
| ·生态脆弱区的概念 | 第25-26页 |
| ·生态脆弱区的分类 | 第26-27页 |
| ·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 | 第27-36页 |
| ·国内经验模式 | 第28-30页 |
| ·国内经验模式的启示 | 第30-36页 |
| 第四章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选择 | 第36-50页 |
|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2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 ·指标体系的测量结果 | 第39-41页 |
|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1-42页 |
|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选择 | 第42-47页 |
| ·移民搬迁模式 | 第42-43页 |
| ·水土保持模式 | 第43-44页 |
| ·资源开发模式 | 第44-45页 |
| ·农业产业化模式 | 第45-46页 |
| ·城乡联动模式 | 第46-47页 |
|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路径和重点 | 第47-50页 |
| ·投资领域 | 第47-48页 |
| ·生产方式 | 第48-49页 |
| ·利益分配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陕南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 ·扶贫政策保障体系 | 第50-51页 |
| ·法制环境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 ·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 第52页 |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障体系 | 第52-54页 |
|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 1 结论 | 第54-55页 |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