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CONTENTS | 第11-15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一)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 我国晚报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 《扬子晚报》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二)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1、 研究特色 | 第20页 |
2、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一、 我国晚报的发展历程与媒介融合 | 第22-28页 |
(一) 我国晚报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1、 晚报的传统概念 | 第22-23页 |
2、 本文中“晚报”的全新定义 | 第23页 |
(二) 我国晚报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三) 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四) 媒介融合的具体形态 | 第26-28页 |
1、 内容融合 | 第26页 |
2、 网络融合 | 第26页 |
3、 终端融合 | 第26页 |
4、 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之间的关系 | 第26-28页 |
二、 媒介融合对我国晚报的影响 | 第28-33页 |
(一) 新媒体的挑战 | 第29-31页 |
1、 互联网的挑战 | 第29-30页 |
2、 移动媒体的挑战 | 第30-31页 |
(二) 都市报的挑战 | 第31-33页 |
三、 我国晚报在应对挑战时出现的共性问题 | 第33-36页 |
(一) “报网融合”成了“网上办报” | 第33页 |
(二) “晚报早出”成为常态,丢失“晚”的特色 | 第33-34页 |
(三) 晚报的官方微博运营仍未成熟 | 第34-35页 |
(四) 晚报新媒体盈利难 | 第35-36页 |
四、 媒介融合形势下的《扬子晚报》 | 第36-82页 |
(一) 《扬子晚报》的发展历程 | 第37-39页 |
(二) 《扬子晚报》的竞争环境 | 第39-46页 |
1、 外部宏观环境 | 第39-43页 |
2、 报纸行业内部环境 | 第43-45页 |
3、 传媒行业环境 | 第45-46页 |
(三) 《扬子晚报》的应对策略 | 第46-72页 |
1、 《扬子晚报》衍生传媒产品的陆续诞生 | 第46-60页 |
2、 “另类”的《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 第60-65页 |
3、 《扬子晚报》掀起江苏“记者署名改革”热潮 | 第65-67页 |
4、 重视日常评报会和选题会,努力抢夺独家焦点新闻 | 第67-68页 |
5、 与读者真正“零距离”接触 | 第68-71页 |
6、 全面落实“走基层”联系点 | 第71-72页 |
(四) 《扬子晚报》取得的成绩与现存问题 | 第72-82页 |
1、 《扬子晚报》取得的成绩 | 第72-73页 |
2、 《扬子晚报》改革成功的原因 | 第73-77页 |
3、 《扬子晚报》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77-82页 |
五、 媒介融合形势下我国晚报未来竞争策略 | 第82-100页 |
(一) 树立全媒体意识,融合资源优势 | 第82-93页 |
1、 多层次开发晚报衍生传媒产品 | 第82-86页 |
2、 进一步加强晚报纸质版的融合转型 | 第86-87页 |
3、 全面开展晚报人才梯队建设 | 第87-91页 |
4、 创新发掘晚报新媒体盈利模式 | 第91-93页 |
(二) 强化晚报传统优势 | 第93-95页 |
1、 以“第一观点”深度报道赢得优势 | 第93页 |
2、 求证式报道的全面普及 | 第93-94页 |
3、 加强晚报的视觉传播力 | 第94-95页 |
(三) 超越同质化,强调独家性 | 第95-100页 |
1、 晚报时事新闻报道成为新亮点 | 第95-96页 |
2、 重塑晚报“晚”的特性 | 第96-97页 |
3、 扩大差异性,突出区域特色 | 第97-100页 |
结语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后记 | 第106-10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