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中医学对中风后尿失禁的认识 | 第11-15页 |
| ·历代医家对中风后尿失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 第11页 |
| ·尿失禁的辨证分型 | 第11页 |
| ·尿失禁的针灸治疗 | 第11-15页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尿失禁的认识 | 第15-23页 |
| ·中风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国际尿失禁协会定义的尿失禁分类 | 第17页 |
| ·排尿的肌肉和神经解剖学基础 | 第17-19页 |
| ·中风后尿失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 | 第21-23页 |
| 临床研究 | 第23-3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3-25页 |
|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分组方法 | 第23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 ·纳入标准 | 第24-25页 |
|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 ·剔除、脱落标准 | 第25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 ·治疗组 | 第25-26页 |
| ·对照组 | 第26页 |
| 3. 疗效评定 | 第26-28页 |
| ·观察时间和指标 | 第26页 |
| ·尿失禁程度评估方法 | 第26页 |
| ·参照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 第26-27页 |
| ·临床症状评分 | 第27页 |
| ·B超测定膀胱最大容量 | 第27页 |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7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7-28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8-31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分级比较 | 第28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漏尿次数评分结果分布比较 | 第28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 ·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比较 | 第29页 |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31页 |
| 讨论 | 第31-38页 |
| 1. 本研究穴位的作用机理 | 第31-33页 |
| 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选择 | 第33页 |
| 3.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4.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机制探讨 | 第34-35页 |
| 5. 电针在临床上提高疗效的机理探讨 | 第35-36页 |
| 6.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引用文献 | 第40-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