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缩略图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性 | 第13-14页 |
·寄主与病症 | 第1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 第14-16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 | 第16-17页 |
·大豆花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20页 |
·SMV基因组结构和组成 | 第17-18页 |
·SM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产物功能 | 第18-20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 | 第20-21页 |
2 RNA干扰及其抗病毒遗传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RNAi现象的发现 | 第21页 |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RNAi技术在植物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T_0代RNAi CP转基因大豆生根苗的获得 | 第27-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9页 |
·转化受体 | 第27-28页 |
·供试质粒和菌株 | 第28页 |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8-29页 |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T_0代RNAi CP转基因大豆生根苗的获得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法的优点 | 第33页 |
·Bar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基因的优势 | 第33-35页 |
第三章 T_0代RNAi CP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5-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8页 |
·引物和试验材料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除草剂抗性鉴定 | 第35-36页 |
·Bar试纸条检测 | 第36页 |
·PCR鉴定法 | 第36-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RNAi CP转化植株的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大豆RNAi CP转基因的转化效率结果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转基因植株鉴定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大豆转基因转化效率研究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分离及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Southern blot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50页 |
·T_1代转基因大豆的分离 | 第44-45页 |
·Southern blot方法 | 第45-49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摩擦接种 | 第49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DAS-ELISA检测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RNAi CP转基因大豆T_1代的分离 | 第50-51页 |
·Southern blot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RNAi CP转基因植株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 第54-55页 |
·RNA干扰技术的抗病毒效果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