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4-32页 |
摘要 | 第14页 |
·概述 | 第14-16页 |
·细胞凋亡调控基因 | 第16-17页 |
·P53基因 | 第16页 |
·Bcl-2基因 | 第16-17页 |
·立早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IEGs) | 第17页 |
·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 | 第17-19页 |
·MAPKS途径 | 第17-18页 |
·Caspase途径 | 第18-19页 |
·JAK/STAT途径 | 第19页 |
·MIRI导致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 | 第19-27页 |
·线粒体损伤 | 第20页 |
·钙超载 | 第20-21页 |
·热休克蛋白 | 第21-22页 |
·活性氧 | 第22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22-23页 |
·白细胞激活介导微血管损伤 | 第23-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3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试剂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实验方法及分组 | 第32-33页 |
·分组 | 第32-33页 |
·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正常对照组 | 第33页 |
·氧化应激组 | 第33页 |
·氧化应激+氧化樟脑 A 组 | 第33页 |
·氧化应激+氧化樟脑 B 组 | 第33页 |
·实验指标测定 | 第33-35页 |
·细胞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标志物蛋白表达测定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6-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第6章 讨论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