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部分 赵绍琴生平与学术成就 | 第15-20页 |
1 生平传略 | 第15-17页 |
2 主要学术成就 | 第17-20页 |
·脉学 | 第17页 |
·温病学 | 第17-18页 |
·内科学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温病证治发微 | 第20-48页 |
1 温病不同于伤寒 | 第20-21页 |
2 温病当辨温热与湿热 | 第21-23页 |
3 温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 | 第23-37页 |
·论“在卫汗之可也” | 第23-26页 |
·“在卫”并非“在表”,温病卫分证不是表证 | 第23页 |
·“汗之”并非“汗法”,卫分证治疗不可发汗解表 | 第23-24页 |
·卫分证实为肺经郁热,当以疏卫开郁为其治法 | 第24-26页 |
·论“到气才可清气” | 第26-29页 |
·未到气分不可清气 | 第26-27页 |
·初至气疏卫略佐清气 | 第27页 |
·中至气仍不可过清 | 第27页 |
·实为至气不可一味寒凉 | 第27-29页 |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第29-34页 |
·透热转气的本质是宣畅气机 | 第29-30页 |
·透热转气的用药应有针对性 | 第30-32页 |
·营分证治不可缺少透热转气 | 第32-34页 |
·论入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 第34-37页 |
·入血动血责之郁热 | 第34-35页 |
·动血首当凉血解毒 | 第35页 |
·动血不可一味止血,凉血还当活血散血 | 第35-36页 |
·热盛动血亦需“透热转气” | 第36-37页 |
4 湿热病以三焦辨证为纲领 | 第37-48页 |
·湿热病证复杂难治,分消宣化为其要法 | 第37-43页 |
·治湿热必先治湿,湿去则热不独存 | 第37-40页 |
·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 | 第40-41页 |
·化气必当宣肺,肺气宣则一身之气皆化 | 第41-43页 |
·湿温与温热挟湿证治迥异 | 第43-45页 |
·温热挟湿,湿热未合证治简单 | 第43-44页 |
·湿温之病,湿郁化热证治复杂 | 第44-45页 |
·湿热病分四期,用药大忌寒凉 | 第45-48页 |
第三部分 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48-93页 |
1 温病辨证理论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48-56页 |
·划归为温病的内伤杂病 | 第48-52页 |
·肺痈 | 第48-50页 |
·痢疾 | 第50-52页 |
·以卫气营血、三焦为辨证纲领的内伤杂病 | 第52-56页 |
·血淋 | 第52-53页 |
·消渴 | 第53-56页 |
2 代表性温病治法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56-72页 |
·苦宣折热法 | 第57-59页 |
·栀子豉汤的主治病证 | 第57页 |
·栀子豉汤的组成配伍 | 第57-58页 |
·治验举例 | 第58-59页 |
·疏调升降法 | 第59-62页 |
·升降散的主治病证 | 第59-60页 |
·升降散的组成配伍 | 第60-61页 |
·治验举例 | 第61-62页 |
·宣畅三焦法 | 第62-72页 |
·疏风胜湿法 | 第63-66页 |
·风药的用药经验 | 第63-65页 |
·治验举例 | 第65-66页 |
·疏调三焦法 | 第66-69页 |
·大黄的用药经验 | 第67-68页 |
·治验举例 | 第68-69页 |
·宣展肺气法 | 第69-72页 |
·杏仁的用药经验 | 第70-72页 |
·治验举例 | 第72页 |
3 其他渗透于内伤杂病辨治中的温病思想 | 第72-78页 |
·因外感而发的内伤杂病证治 | 第73-74页 |
·“到气才可清气”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74-75页 |
·透热转气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75-77页 |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 第77-78页 |
4 温病学术思想在疑难病中的运用 | 第78-93页 |
·慢性肾脏病 | 第78-85页 |
·病因病机 | 第79-80页 |
·治则治法 | 第80-84页 |
·中药治疗 | 第80-83页 |
·饮食调养 | 第83-84页 |
·运动锻炼 | 第84页 |
·治验举例 | 第84-85页 |
·肝硬化 | 第85-89页 |
·病因病机 | 第85-86页 |
·治则治法 | 第86-88页 |
·中药分段疗法 | 第86-88页 |
·生活调理 | 第88页 |
·治验举例 | 第88-89页 |
·白血病 | 第89-93页 |
·病因病机 | 第89-90页 |
·治则治法 | 第90-92页 |
·中药治疗 | 第90-91页 |
·生活调理 | 第91-92页 |
·治验举例 | 第92-93页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93-103页 |
1 联系温病与内伤杂病的是赵绍琴的“火郁观” | 第93-99页 |
·火郁证的病因:外感、内伤均可致病 | 第94页 |
·火郁证的病机:邪阻气机,气血不畅 | 第94-95页 |
·火郁证的症状:表里不一,错综复杂 | 第95-97页 |
·火郁证的治则:火郁当发,火郁当升降 | 第97-98页 |
·火郁证的治法:疏调气机,透热转气 | 第98-99页 |
2 火郁观的背后是赵绍琴的“血气流通观” | 第99-101页 |
3 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创新温病理论提出“髓分说” | 第101-103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0页 |
附1 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 第116-118页 |
附2 温病治验提要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