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作为侵权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不作为侵权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来源 | 第13-20页 |
(一) 不作为侵权的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二) 不作为侵权的理论来源 | 第16-20页 |
1. 自由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2. 危险控制理论 | 第17页 |
3. 报偿理论 | 第17-18页 |
4. 诚信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 第18页 |
5. 道德根基 | 第18-20页 |
二、不作为侵权的界定 | 第20-27页 |
(一) 不作为侵权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 不作为侵权责任的义务来源 | 第21-24页 |
1. 法律规定产生的作为义务 | 第21-22页 |
2. 合同约定产生的作为义务 | 第22-23页 |
3.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 第23-24页 |
4. 特殊关系、职业活动产生的义务 | 第24页 |
(三) 不作为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24-27页 |
1. 不作为 | 第24-25页 |
2. 损害后果 | 第25页 |
3. 因果关系 | 第25-26页 |
4. 过错 | 第26-27页 |
三、我国不作为侵权的现行立法分析 | 第27-34页 |
(一) 我国不作为侵权的立法模式 | 第27-28页 |
(二) 我国不作为侵权的类型化梳理 | 第28-31页 |
1.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 第28-29页 |
2. 违反警示、召回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 第29页 |
3. 违反说明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 第29-30页 |
4. 违反控制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 第30页 |
5. 违反检查义务的不作为侵权责任 | 第30-31页 |
(三) 不作为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31-32页 |
(四) 不作为侵权的责任形态 | 第32-34页 |
四、不作为侵权理论的实务应用 | 第34-37页 |
(一) 案件性质认定 | 第34-36页 |
1. 特定义务之实务判断 | 第34页 |
2. 不作为之实务判断 | 第34-35页 |
3. 因果关系之实务判断 | 第35页 |
4. 责任范围之实务判断 | 第35-36页 |
(二) 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