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6页 |
| ·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16页 |
| ·政府公信力的来源 | 第16-18页 |
| ·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 ·衡量政府公信力水平的标准 | 第19-20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 第20-21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特征 | 第21-22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问题 | 第23-26页 |
| 3.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 | 第26-42页 |
|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 第26-29页 |
| ·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现状 | 第29-35页 |
| ·网络谣言传播 | 第30-32页 |
| ·网络突发舆情事件 | 第32-35页 |
|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35-42页 |
|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正面效应 | 第35-38页 |
|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的负面效应 | 第38-42页 |
| 4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 第42-48页 |
| ·政府自身行政过程的缺陷 | 第42-44页 |
| ·政府行政决策机制亟待进一步规范 | 第42页 |
| ·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性、时效性差,内容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 ·政府公开信息为部分官员和企业买单,公信力透支 | 第43页 |
| ·行政问责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 | 第43-44页 |
| ·政府公务人员素质 | 第44-45页 |
| ·政府官员的腐败 | 第44页 |
| ·从思想方面看,政府行政人员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诚信意识淡薄 | 第44页 |
| ·从行为方面看,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处理问题方式失当 | 第44-45页 |
|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5页 |
|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法律缺位,致使网络谣言流传 | 第45-46页 |
| ·网络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导致政府公信力维护引导难 | 第46-48页 |
| 5 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探讨 | 第48-54页 |
| ·创新网络管理,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 第48-49页 |
| ·健全和完善科学化的网络管理体制 | 第48页 |
| ·转变网络管理方式,推进宽容宽松,透明文明的舆论环境 | 第48-49页 |
| ·加强互联网管理立法,规范信息安全运行 | 第49页 |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树立法治意识 | 第49-50页 |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 第49-50页 |
| ·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法治意识 | 第50页 |
| ·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应坚定立场,转变行政理念 | 第50-51页 |
| ·积极应对网络谣言和舆情事件,注重方式方法 | 第51页 |
|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