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客体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13-16页 |
一、 随意殴打他人的行为 | 第14-15页 |
二、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行为 | 第15页 |
三、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行为 | 第15-16页 |
四、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 第16页 |
第三节 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 | 第16-18页 |
第四节 寻衅滋事罪的主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四种行为类型分析 | 第20-29页 |
第一节 “随意殴打他人”的认定 | 第20-23页 |
一、 如何认定“随意” | 第20-22页 |
二、 如何认定“情节恶劣”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认定 | 第23-24页 |
一、 如何认定“追逐、拦截、辱骂、恐吓” | 第23-24页 |
二、 如何认定“情节恶劣” | 第24页 |
第三节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 第24-26页 |
一、 如何认定“强拿硬要、任意损毁” | 第25页 |
二、 如何认定“情节严重”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 第26-29页 |
一、 如何认定“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 第26-27页 |
二、 如何认定“严重混乱”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寻衅滋事罪与其他几种相似罪的区分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区分其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 第29-32页 |
一、 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 第29-30页 |
二、 考察行为人的客观方面 | 第30页 |
三、 考察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方面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区分其与抢劫罪的界限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区分其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区分其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完善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现存问题 | 第38-41页 |
一、 主观要素中的“随意”、“任意”规范不明确,不利于认定犯罪 | 第39-40页 |
二、 “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模糊不清,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准确把握 | 第40页 |
三、 四种具体表现形式描述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修正案(八)对寻衅滋事罪的完善 | 第41-46页 |
一、 主观方面的完善---明确规定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 第41-42页 |
二、 客观方面的完善---增加一些兜底性规定 | 第42-43页 |
三、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明确寻衅滋事罪“情节严重”的内容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