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里海盆地东缘让纳诺尔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性及控制因素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31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沉积相分析 | 第12-17页 |
·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 第17-22页 |
·层序地层学 | 第22-24页 |
·储层地质学 | 第24-27页 |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 第27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攻关目标 | 第27-2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9页 |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取得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29-31页 |
·完成主要工作 | 第29页 |
·取得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主要认识 | 第29-3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2. 地质概况 | 第31-46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5页 |
·含油气岩系及油层划分 | 第35-39页 |
·构造发展史 | 第39页 |
·石油地质特征 | 第39-41页 |
·让纳诺尔油田地质特征 | 第41-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 碳酸盐岩沉积相 | 第46-70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46页 |
·石炭系岩性及古生物特征 | 第46-48页 |
·石炭系岩石化学组分及岩类特征和分布 | 第48-51页 |
·石炭系岩石化学组分 | 第48页 |
·石炭系岩类特征 | 第48-49页 |
·石炭系岩类的分布 | 第49-50页 |
·石炭系岩类在纵横向上的分布与变化 | 第50-51页 |
·取芯段沉积微相分析 | 第51-57页 |
·沉积微相分析 | 第51-55页 |
·岩石微相类型 | 第55-57页 |
·取芯段测井相分析 | 第57-60页 |
·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57-60页 |
·测井相模式 | 第60页 |
·取芯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60-65页 |
·石炭系沉积相模式与演化 | 第65-67页 |
·KT-Ⅰ沉积相模式 | 第65-66页 |
·KT- Ⅱ沉积相模式 | 第66-67页 |
·KT- Ⅱ沉积相的演化规律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4. 成岩作用与成岩环境 | 第70-98页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70-74页 |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71-72页 |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72-74页 |
·成岩环境分析 | 第74-78页 |
·碳氧同位素特征 | 第74-75页 |
·成岩环境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75-78页 |
·埋藏溶蚀作用 | 第78-88页 |
·埋藏溶蚀机理 | 第78-81页 |
·埋藏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类型 | 第81-83页 |
·埋藏溶蚀主要产生的孔隙数量 | 第83-86页 |
·埋藏溶蚀作用的主要发育场所 | 第86页 |
·可能的酸性流体来源 | 第86-87页 |
·埋藏岩溶作用分析 | 第87-88页 |
·裂缝研究 | 第88-95页 |
·裂缝的基本特征 | 第88-91页 |
·裂缝产状与填隙物 | 第91-92页 |
·裂缝发育的岩性特征 | 第92页 |
·裂缝在隔夹层中的发育特征 | 第92-94页 |
·裂缝的剖面分布特征 | 第94-95页 |
·裂缝的成因与作用 | 第95页 |
·成岩演化模式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5.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 第98-146页 |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基本类型 | 第98-102页 |
·储集空间基本类型 | 第98-99页 |
·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界定 | 第99-100页 |
·孔隙的组构选择性 | 第100-102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102-113页 |
·储集空间类型确定的依据 | 第102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102-105页 |
·储集类型与岩性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储层空隙构成及结构 | 第107-10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08-112页 |
·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 | 第112-113页 |
·储层类型与分布规律 | 第113-121页 |
·储层类型 | 第113-115页 |
·裂缝的发育特征与裂缝型储层分布规律 | 第115-118页 |
·孔隙型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其质量评价 | 第118-121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121-144页 |
·层内的非均质性 | 第121-129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129-132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132-134页 |
·隔夹层研究 | 第134-144页 |
·隔夹层的岩性特征 | 第135-136页 |
·隔夹层的物性特征 | 第136页 |
·夹层的厚度分布 | 第136-137页 |
·隔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137-140页 |
·隔层评价 | 第140-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6.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第146-156页 |
·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建设与破坏动平衡原理 | 第146页 |
·储层成因类型分析 | 第146-148页 |
·致密层的成因类型分析 | 第148页 |
·储层的形成模式 | 第148-152页 |
·成岩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152页 |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 第152-155页 |
·小结 | 第155-156页 |
7. 储层分级评价与预测 | 第156-168页 |
·储层分级 | 第156页 |
·储层分级评价 | 第156-166页 |
·有利储层预测 | 第166-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8. 结论和认识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