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PRRSV病原学 | 第12-14页 |
1.1 PRRSV分类 | 第12页 |
1.2 PRRSV形态和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3 抗原性 | 第13-14页 |
1.4 体外培养特性 | 第14页 |
2 PRRSV分子生物学 | 第14-17页 |
2.1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4-15页 |
2.2 病毒蛋白 | 第15-17页 |
2.2.1 非结构蛋白 | 第15-16页 |
2.2.2 结构蛋白 | 第16-17页 |
3 流行病学 | 第17页 |
4 遗传变异及重组机制 | 第17-21页 |
4.1 5' UTR及 3' UTR的变异 | 第17页 |
4.2 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第17-18页 |
4.3 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变异 | 第18页 |
4.4 基因重组 | 第18-21页 |
4.4.1 重组类型 | 第18-19页 |
4.4.2 重组机制 | 第19-20页 |
4.4.3 PRRSV重组 | 第20-21页 |
5 致病机理 | 第21-24页 |
5.1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 第21页 |
5.2 持续感染 | 第21-23页 |
5.3 细胞凋亡 | 第23页 |
5.4 免疫抑制 | 第23-24页 |
6 诊断方法 | 第24-26页 |
6.1 血清学 | 第25页 |
6.2 分子生物学 | 第25-26页 |
7 疫苗 | 第26-27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试验一 不同PRRSV毒株的分离鉴定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材料 | 第28-29页 |
1.1.1 病料样品 | 第28-29页 |
1.1.2 毒株、细胞及抗体 | 第29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2 方法 | 第29-31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1.2.2 病料总RNA的提取及RT-PCR检测 | 第29-30页 |
1.2.3 病毒分离材料的处理 | 第30页 |
1.2.4 病毒分离 | 第30页 |
1.2.5 RT-PCR鉴定细胞培养物 | 第30页 |
1.2.6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30-31页 |
1.2.7 TCID50测定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1 RT-PCR检测出54份阳性样品 | 第31-32页 |
2.2 成功获得10株病原分离物 | 第32-33页 |
2.3 RT-PCR鉴定均为PRRSV | 第33-34页 |
2.4 IFA鉴定均为PRRSV | 第34-36页 |
2.5 测定出TCID50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试验二 不同PRRSV分离株的NSP2、ORF5基因及部分毒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7-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1.1 毒株、菌株及载体 | 第38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41页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8-39页 |
1.2.3 RNA提取 | 第39页 |
1.2.4 NSP2及ORF5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39-40页 |
1.2.5 NSP2及ORF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40页 |
1.2.6 全基因组的克隆及测序 | 第40页 |
1.2.7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1 NSP2基因的变异特征 | 第41-43页 |
2.1.1 NS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 | 第41-42页 |
2.1.2 NSP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特征 | 第42-43页 |
2.1.3 NSP2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特征 | 第43页 |
2.2 ORF5基因的变异特征 | 第43-46页 |
2.2.1 ORF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 | 第43-44页 |
2.2.2 ORF5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特征 | 第44-45页 |
2.2.3 ORF5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特征 | 第45-46页 |
2.3 全基因序列特征 | 第46-48页 |
2.3.1 成功拼接出全基因序列 | 第46页 |
2.3.2 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 | 第46页 |
2.3.3 全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特征 | 第46页 |
2.3.4 全基因序列的重组特征 | 第46-48页 |
2.4 确定出不同毒株的类型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试验三 不同类型PRRSV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 第50-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 材料 | 第51页 |
1.1.1 毒株、疫苗、菌株及细胞 | 第51页 |
1.1.2 试验动物 | 第51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53页 |
1.2.1 生长曲线绘制 | 第51页 |
1.2.2 试验动物分组与攻毒 | 第51-52页 |
1.2.3 临床症状观察、体温变化及平均日增重测定 | 第52页 |
1.2.4 qPCR检测病毒血症变化 | 第52页 |
1.2.5 ELISA测定PRRSV特异性抗体水平 | 第52-53页 |
1.2.6 肺、脾脏病毒载量测定 | 第53页 |
1.2.7 肺脏剖检、病变评分及病理切片制作 | 第53页 |
1.2.8 不同组别PRRSV毒株回收鉴定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2.1 获得特异性生长曲线 | 第53-54页 |
2.2 临床表现、体温变化及平均日增重 | 第54-55页 |
2.3 病毒血症变化 | 第55-56页 |
2.4 PRRSV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 | 第56页 |
2.5 肺、脾脏病毒载量比较 | 第56-57页 |
2.6 肺脏剖检、病变评分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7-59页 |
2.6.1 肺脏剖检及病变评分 | 第57-58页 |
2.6.2 肺部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8-59页 |
2.7 不同组别PRRSV毒株回收鉴定 | 第59页 |
2.8 不同PRRSV分离株致病性各异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ABSTRACT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