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15页 |
前言 | 第10页 |
·双歧杆菌的基因敲除 | 第10-12页 |
·基因敲除的概念 | 第10-11页 |
·双歧杆菌基因转化的方法 | 第11页 |
·双歧杆菌的基因敲除概况 | 第11-12页 |
·Serpin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Serpin的结构 | 第12页 |
·Serpin的功能 | 第12-14页 |
·双歧杆菌中表面蛋白Serpin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双歧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15-24页 |
·引言 | 第15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5-1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5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5-16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16页 |
·试剂配制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16页 |
·B.longum WBL001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6-17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7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17-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22页 |
·B.longum WBL001生长曲线测定 | 第18页 |
·菌体生长状态对双歧杆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 | 第18-19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 | 第19-20页 |
·变溶菌素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 | 第20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 | 第20-21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 | 第21-22页 |
·原生质体形成的显微观察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双歧杆菌置换型打靶载体的构建 | 第24-39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4页 |
·化学试剂和培养基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打靶载体 | 第25页 |
·引物序列 | 第25-26页 |
·选择标记基因—壮观霉素sp的获得 | 第26-30页 |
·重组载体pUC-sp-Serpinu_(up)的构建 | 第30-33页 |
·重组载体pUC-sp-Serpin_(up+down)的构建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壮观霉素sp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pUC-sp的酶切验证结果 | 第35页 |
·serpin上游800bp同源臂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pUC-sp-Serpin_(up)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6页 |
·serpin下游800bp同源臂扩增结果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pUC-sp-Serin_(up+down)酶切鉴定结果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利用置换型打靶载体敲除双歧杆菌的serpin | 第39-53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双歧杆菌与质粒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菌株的培养 | 第41页 |
·打靶载体质粒的制备 | 第41页 |
·双歧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 第41-42页 |
·转化子的基因组PCR分析 | 第42页 |
·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ting验证 | 第42-45页 |
·双歧杆菌serpin缺失株功能分析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51页 |
·高浓度打靶质粒的制备 | 第46-47页 |
·打靶载体UPD的转化 | 第47页 |
·目的缺失株的验证 | 第47-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双歧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53页 |
·双歧杆菌置换型打靶载体的构建 | 第53页 |
·利用置换型打靶载体敲除双歧杆菌的serpin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介绍 | 第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