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斜坡东部YNW区长6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 第11页 |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3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与微构造特征 | 第15-23页 |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5-20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 第15-19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 第19-20页 |
·砂体顶部构造特征研究 | 第20-23页 |
第四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23-32页 |
·研究区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23-2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3-25页 |
·沉积体系模式 | 第25页 |
·研究区测井相与沉积相关系 | 第25-27页 |
·研究区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 第27-28页 |
·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特征 | 第28-30页 |
·砂体厚度展布特征研究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测井资料二次解释 | 第32-48页 |
·研究资料基础 | 第32页 |
·取心井分析资料 | 第32页 |
·测井资料、测试及生产资料 | 第32页 |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32-34页 |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 第32页 |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 第32-33页 |
·岩心深度归位 | 第33-34页 |
·四性关系研究 | 第34-41页 |
·岩性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物性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电性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含油性特征分析 | 第40页 |
·研究区四性关系特征 | 第40-41页 |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41-43页 |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41页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41-42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2页 |
·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42-43页 |
·油水层判识 | 第43-44页 |
·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43-44页 |
·油层电性下限判别标准 | 第44页 |
·测井二次解释成果 | 第44-45页 |
·各小层孔、渗、饱参数平面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8-55页 |
·微观孔隙非均质性 | 第48-52页 |
·孔隙类型及大小 | 第48-50页 |
·孔隙组合类型 | 第50页 |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50-51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1-52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2-53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3-54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4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第七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55-63页 |
·地质建模概述 | 第55页 |
·储层随机建模流程 | 第55页 |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 | 第55-56页 |
·YNW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6-63页 |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 第56页 |
·三维构造模型 | 第56-57页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57-58页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58-6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