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水权转换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言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水权转换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产权理论 | 第17-18页 |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第17页 |
·西方产权理论 | 第17-18页 |
·水资源产权 | 第18-20页 |
·水权一般理论 | 第18-19页 |
·水权交易解析 | 第19页 |
·水权市场解析 | 第19-20页 |
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和博弈分析 | 第20-24页 |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2页 |
·水权转换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产物 | 第20-21页 |
·我国水资源日益加重的稀缺性呼唤水权交易 | 第21页 |
·水权转换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 第21-22页 |
·水资源利用的博弈分析 | 第22-24页 |
·单阶段博弈 | 第22-23页 |
·无限次重复博弈 | 第23-24页 |
4 内蒙古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 第24-28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模式确立依据 | 第24-26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原则 | 第24-26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范围 | 第26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模式要素解析 | 第26-27页 |
·水权转换的主体 | 第26页 |
·水权转换的客体 | 第26-27页 |
·水权转换方式 | 第27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模式构建 | 第27-28页 |
5 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 | 第28-46页 |
·灌区的基本概况 | 第28-30页 |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预测分析 | 第30-39页 |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分布情况 | 第30-32页 |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32-34页 |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第34-37页 |
·鄂尔多斯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灌区的节水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 第39页 |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 第39-40页 |
·田间节水分析 | 第40页 |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 第40-42页 |
·灌区可节水量 | 第41页 |
·灌区水权指标 | 第41页 |
·灌区规划用水量 | 第41页 |
·规划可转换水量 | 第41-42页 |
·南岸灌区的综合效益分析 | 第42-46页 |
·经济效益 | 第42-43页 |
·社会效益 | 第43-45页 |
·生态效益 | 第45-46页 |
6 促进内蒙古水权转换的策略研究 | 第46-51页 |
·内蒙古水权转换中存在的缺陷 | 第46-48页 |
·缺乏法律支持,水权转换规则建设整体滞后 | 第46页 |
·过于强调行政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受限 | 第46-47页 |
·节水渠道受限,节水激励不够 | 第47页 |
·对相关利益方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 第47-48页 |
·促进内蒙古水权转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48-51页 |
·完善政策法规,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注重行政配置与市场的结合 | 第49-50页 |
·深化节水措施,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 第50页 |
·建立相关利益者补偿机制 | 第50-5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