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相关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太阳能制冷技术 | 第15-16页 |
·液体除湿技术 | 第16页 |
·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 | 第16-17页 |
·蓄能技术 | 第17页 |
·课题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17-19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简介 | 第19-20页 |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研究 | 第24-31页 |
·溶液除湿原理分析 | 第24-25页 |
·溶液除湿剂的研究 | 第25-27页 |
·常用的几种其他除湿方式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新型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设计 | 第31-42页 |
·太阳能集热再生模块 | 第31-34页 |
·集热再生装置 | 第31-32页 |
·循环式集热再生系统 | 第32-34页 |
·空气除湿降温模块 | 第34-37页 |
·除湿器的选择 | 第34-36页 |
·新风降温除湿模块 | 第36-37页 |
·系统的构建 | 第37-38页 |
·系统的运行控制 | 第38-41页 |
·系统内部性能运行控制 | 第38-39页 |
·系统送风状态点的调节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新型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 第42-56页 |
·太阳能集热再生模块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逆流降膜再生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第42页 |
·太阳能集热/再生器模型 | 第42-46页 |
·太阳能集热再生器性能评价 | 第46页 |
·新风降温除湿模块性能分析 | 第46-49页 |
·换热器模型 | 第46-47页 |
·除湿器模型 | 第47-48页 |
·除湿器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 第48页 |
·除湿器性能评价 | 第48-49页 |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4页 |
·系统性能评价分析 | 第49页 |
·新风送风含湿量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 第49-51页 |
·太阳能辐射强度对再生性能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系统蓄能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合肥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 第56-73页 |
·合肥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潜力 | 第56-59页 |
·合肥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 | 第56-57页 |
·太阳能资源用于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能力 | 第57-59页 |
·合肥地区利用溶液除湿空调的必要性 | 第59-63页 |
·室外温湿度分布情况 | 第59-61页 |
·室外新风负荷特点 | 第61-63页 |
·建筑内部湿负荷 | 第63-67页 |
·人体热舒适性与湿度 | 第63-65页 |
·建筑室内湿源和湿负荷 | 第65-67页 |
·合肥地区空调期、单独除湿期和采暖期的划分原则 | 第67-68页 |
·新风耗冷量计算 | 第68-70页 |
·室外新风温湿度控制的工况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