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 引言 | 第7-9页 |
二、 本文论述的作品范围 | 第9-11页 |
三、 江淹简要生平及其赋的创作情况 | 第11-13页 |
(一) 江淹生平及仕途情况 | 第11页 |
(二) 江淹赋的创作情况 | 第11-13页 |
四、 江淹赋对前人赋之成果经验的吸收与继承 | 第13-24页 |
(一) 应诏作赋与同题共作的创作形式 | 第13-14页 |
(二) 体物写志的抒情传统和比兴的手法运用 | 第14-15页 |
(三) 贵族化、题材的纤细化倾向 | 第15-16页 |
(四) 主要形式特点:对偶精工、字句雕炼及音韵和谐 | 第16页 |
(五) 赋的诗化现象 | 第16-17页 |
(六) 江赋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现实 | 第17-18页 |
(七) 汉赋的献赋讽谏功能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 第18页 |
(八) 《横吹赋》与前代乐器赋尤其是《洞箫赋》的继承关系 | 第18-20页 |
(九) 对拟骚精神的良好继承和吸收 | 第20-22页 |
(十) 对我国山水文学情景结合描写传统的继承 | 第22-24页 |
五、 江淹赋对汉赋等前人赋成果经验的创新与开拓 | 第24-36页 |
(一) 以表现友谊为主题的创作尝试 | 第24-25页 |
(二) 以离愁别恨等抽象情感作为描写对象的创作 | 第25-26页 |
(三) 为追求修辞效果而打乱字句顺序的新句式 | 第26页 |
(四) 隶事很多且极为成功 | 第26-27页 |
(五) 《学梁王菟园赋》赋末所系歌诗采取的赠答形式 | 第27-28页 |
(六) 将汉大赋铺陈手法运用到抒情小赋中 | 第28-29页 |
(七) 将诗歌中咏史和代言的传统引入抒情小赋 | 第29-31页 |
(八) 古代赋史上唯一的自己所有赋作可组成一个有机系统的赋家 | 第31-32页 |
(九) 首个将汉大赋传统的对问体式引入抒情小赋的赋家 | 第32-34页 |
(十) 《别》、《恨》二赋中总杂万端、比类相联写法 | 第34-36页 |
六、 总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