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模拟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景观格局变化与模拟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景观格局概述 | 第15-16页 |
|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景观格局优化模拟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景观格局变化及模拟进展评述 | 第20-21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24页 |
|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2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30页 |
| ·地质与地貌 | 第27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 ·水文与水资源 | 第28页 |
| ·土壤条件 | 第28-29页 |
| ·植物资源 | 第29页 |
| ·动物资源 | 第29-3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2页 |
| ·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 第30页 |
| ·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 | 第30-31页 |
| ·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 | 第31页 |
| ·风景旅游资源 | 第31-32页 |
|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42页 |
| ·数据源 | 第32页 |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2-42页 |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33-34页 |
| ·湿地景观分类方案 | 第34-35页 |
| ·建立解译标志 | 第35-36页 |
| ·人工目视判读 | 第36-42页 |
| 第4章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42-52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4-49页 |
| ·景观格局分析软件 | 第44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指数的选取及意义 | 第44-47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水平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9-52页 |
| ·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 | 第49页 |
| ·外来物种入侵 | 第49-50页 |
| ·人口压力 | 第50页 |
| ·经济比较收益驱动 | 第50-51页 |
| ·过度和盲目围垦 | 第51-52页 |
| 第5章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结构优化 | 第52-62页 |
| ·多目标规划模型简介 | 第52-53页 |
| ·决策变量的设置 | 第53页 |
| ·约束条件的建立 | 第53-56页 |
| ·景观总面积约束 | 第53-54页 |
| ·耕地约束 | 第54页 |
| ·社会经济约束 | 第54页 |
| ·生态服务功能需求约束 | 第54-55页 |
| ·生态环境约束 | 第55-56页 |
| ·模型约束 | 第56页 |
| ·目标函数 | 第56-57页 |
| ·经济目标 | 第56-57页 |
| ·生态目标 | 第57页 |
| ·模型求解 | 第57-62页 |
| ·景观结构优化结果 | 第57-58页 |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 第6章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模拟 | 第62-72页 |
| ·元胞自动机模型简介 | 第62-63页 |
|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63-65页 |
| ·元胞 | 第63页 |
| ·元胞空间 | 第63页 |
| ·邻居 | 第63-64页 |
| ·规则 | 第64-65页 |
| ·时间 | 第65页 |
|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模拟 | 第65-72页 |
| ·景观格局空间模拟模型结构 | 第65-66页 |
| ·元胞自动机空间模拟模型 | 第66-68页 |
| ·景观格局空间模拟模型检验 | 第68-69页 |
| ·景观格局空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9-7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面 | 第72-73页 |
|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方面 | 第73页 |
| ·景观结构优化方面 | 第73页 |
| ·景观格局空间模拟方面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